共有27条搜索结果
清华大学本科生校级交换生项目索引
为加强学生国际意识、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充分利用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胜任力的创新型人才,且本着公开公平选拔的原则,清华大学从2008年开始集中选派学生参加校级学生交换项目。截止到2016年,我校已和共计135所合作院校正式签署了校级学生交换协议,合作院校广泛分布于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
哈佛通识教育改革与全球胜任力培养
哈佛大学是全球通识教育的先驱,1945年出版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又称《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一直被奉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圣经”。因此,哈佛大学新一轮的通识教育改革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MIT如何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
纵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发展历程,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工程教育领域的崛起与美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发展密不可分。MIT对国家政策的把握,对教育质量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全球教育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和前瞻性布局,都是该校在世界工程教育领域保持长久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
解读“全球胜任力”
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融入清华的教育体系。什么是全球胜任力?简而言之,是指个人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那么,全球胜任力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清华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全球胜任力?为此,我们访谈了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国际教育办公室主任高虹老师。高老师深入解读了全球胜任力的概念框架与内涵、清华的国际化培养资源,以及培养全球胜任力的实现途径。
“海归”“归海”各相宜
跨国人才流动本来就应该是双向的。有进有出的人才流动,才能成为“活水”。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留住更多高层次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同时,以开放、积极的心态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的跨国流动,扩大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加速融入世界
视野|十问耶鲁大学校长
“世界一流大学”是当下国内一批名校的头等目标。最新提出的计划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不仅是传统名校在推进,新近筹备的私立大学如西湖大学,也以世界一流为榜样。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概况
遵循“数一数二、独一无二、国家战略、高端合作”的建设思路,2016年继续推动各类研究生培养项目建设和质量保障。清华与海内外国家(地区)院校合作开设了44个联合研究生学位项目,自主开设了21个全英文授课研究生学位项目,与35个国家(地区)的196所知名高校签署研究生交换协议。这些举措有效地推进了开放式办学,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国际学生来清华学习。同时,积极创造国际化培养条件,融合优质资源,通过国家公派项目、短期出国访学基金、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资助等方式支持研究生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学者。在2016年全部毕业生中,超过61%的博士生和近四分之一的硕士生在学期间拥有海外学术交流经历。
每位清小研都值得拥有的《出国宝典》——硕士生篇
【编者按】清华大学一直与许多境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际培养资源。访学交流项目种类繁多,要怎样才能将这些资源合理利用起来?2016年3月,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国际部编纂了一部《出国宝典》,为研究生可参与的项目作介绍说明,给校内学生提供参考意见。
每位清小研都值得拥有的《出国宝典》——博士生篇
【编者按】清华大学一直与许多境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际培养资源。访学交流项目种类繁多,要怎样才能将这些资源合理利用起来?2016年3月,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国际部编纂了一部《出国宝典》,为研究生可参与的项目作介绍说明,给学生提供参考意见。
理念|全球胜任力解读
什么是全球胜任力?为什么要培养全球胜任力?对于学生来说,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意味着什么?
清华大学“闯世界”计划
自从2012年学校启动“闯世界”计划以来,累计参与人数已达667人,覆盖了清华的全部本科院系。按照清华每年大约3300人的本科招生规模来看,相当于每年有7%的清华学子“闯世界”。
观点|钟周:从国际教育比较谈人才培养
【编者按】3月17日晚7点,“团学道·新思享”高校共青团思想沙龙第十一期活动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素拓中心举办。本期活动的主题为“大学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在主旨演讲环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钟周副教授以“从国际教育比较谈人才培养”为主题,从“比较”的角度,分享三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研究|学术的国际流动——大学国际化的特征
关于学术流动的全球性热潮是建立在着眼于长远的假设之上,认为学术的国际流动是大学国际化的特征,是智力资本的自由迁移,是知识转移对国家创新和竞争的贡献。近期,在上述假设之上,又增添了新的观念,认为学术的国际流动是全球化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学术工作无边界的表现。此外,学术流动能够有效解决发展中能力薄弱问题这一观点一再得到强调。欧盟博洛尼亚宣言提出要克服学术流动的种种障碍,让学生能够获得学习、培训的机会以及相关服务,保障教师、研究者以及管理者在欧洲教学、研究以及培训期间,其法律权利不受到侵害。欧盟委员会就欧洲研究领域的政策进一步强调了合作研究的重要性。事实上,学术流动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这些移民国家中的作用极其显著,成为劳力和智力的重要资源。不过在实践中,学术流动并不普遍,因为在政策制定中,学术流动的两个目标无法同构:目标之一是学术流动在所有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内自由流进或流出;目标之二是加强每个国家自身的学术资本。鉴于各种不平等性,除了美国之外,几乎没有国家能够让这两个目标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