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发展指南


指南类型:
全部视野提升自我准备发现机会申请指南

共有18条搜索结果

哈佛通识教育改革与全球胜任力培养

视野提升
哈佛大学是全球通识教育的先驱,1945年出版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又称《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一直被奉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圣经”。因此,哈佛大学新一轮的通识教育改革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MIT如何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

视野提升
纵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发展历程,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工程教育领域的崛起与美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发展密不可分。MIT对国家政策的把握,对教育质量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全球教育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和前瞻性布局,都是该校在世界工程教育领域保持长久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

解读“全球胜任力”

视野提升
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融入清华的教育体系。什么是全球胜任力?简而言之,是指个人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那么,全球胜任力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清华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全球胜任力?为此,我们访谈了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国际教育办公室主任高虹老师。高老师深入解读了全球胜任力的概念框架与内涵、清华的国际化培养资源,以及培养全球胜任力的实现途径。

杨斌教授Open Office Hour —— 领导力、领导者、全球领导力与全球胜任力

视野提升
编者按:

“海归”“归海”各相宜

视野提升
跨国人才流动本来就应该是双向的。有进有出的人才流动,才能成为“活水”。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留住更多高层次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同时,以开放、积极的心态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的跨国流动,扩大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加速融入世界

专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大学学院改革的思与行

视野提升
从2006年起至今,钱颖一已经连续担任四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

视野|十问耶鲁大学校长

视野提升
“世界一流大学”是当下国内一批名校的头等目标。最新提出的计划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不仅是传统名校在推进,新近筹备的私立大学如西湖大学,也以世界一流为榜样。

图解|大数据告诉你为什么清华能给你最好的起点

视野提升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理念|全球胜任力解读

理念视野提升
什么是全球胜任力?为什么要培养全球胜任力?对于学生来说,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意味着什么?

观点|钟周:从国际教育比较谈人才培养

观点视野提升
【编者按】3月17日晚7点,“团学道·新思享”高校共青团思想沙龙第十一期活动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素拓中心举办。本期活动的主题为“大学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在主旨演讲环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钟周副教授以“从国际教育比较谈人才培养”为主题,从“比较”的角度,分享三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

研究|学术的国际流动——大学国际化的特征

研究视野提升
关于学术流动的全球性热潮是建立在着眼于长远的假设之上,认为学术的国际流动是大学国际化的特征,是智力资本的自由迁移,是知识转移对国家创新和竞争的贡献。近期,在上述假设之上,又增添了新的观念,认为学术的国际流动是全球化不可避免的结果,也是学术工作无边界的表现。此外,学术流动能够有效解决发展中能力薄弱问题这一观点一再得到强调。欧盟博洛尼亚宣言提出要克服学术流动的种种障碍,让学生能够获得学习、培训的机会以及相关服务,保障教师、研究者以及管理者在欧洲教学、研究以及培训期间,其法律权利不受到侵害。欧盟委员会就欧洲研究领域的政策进一步强调了合作研究的重要性。事实上,学术流动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这些移民国家中的作用极其显著,成为劳力和智力的重要资源。不过在实践中,学术流动并不普遍,因为在政策制定中,学术流动的两个目标无法同构:目标之一是学术流动在所有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内自由流进或流出;目标之二是加强每个国家自身的学术资本。鉴于各种不平等性,除了美国之外,几乎没有国家能够让这两个目标兼容。

观察|大数据分析:2015年来华留学生发展动态

观察视野提升
【编者按】教育部近期发布了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从留学生规模、生源国、学历类型等多元视角全面分析了2015年来华留学生发展动态。作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必然发展趋势,教育的国际化无疑日趋成为各国教育战略的重要目标,其不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走出去”,应更多注目于现代意义上的“引进来”。我国高度重视吸引全球学子来华留学,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2010年9月公布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的目标。作为《纲要》实施的中间时点,运用大数据分析2015年的来华留学生发展动态,对观察和理解我国国际化教育的“引进来”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理念|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评价和挑战

理念视野提升
【编者按】2015年10月20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举办了揭牌仪式暨国际教育合作论坛,本文是清华大学杨斌副校长在此次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他首先简要回顾了清华近期在国际教育合作方面的发展,继而阐述了国际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总结和归纳了国际教育的评价要素,并对TBSI及其他国际教育项目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

观点|施一公VS饶毅:靠什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观点视野提升
编者按:本文的两位作者是在各自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海外青年学者。带着拳拳报国之心,如今他们全身心地回到国内;带着对中国强盛的热切期盼,他们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自己并不“专业”的领域。在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任教的经历,使他们更加强烈地认识到,创建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何其重要。

观点|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谈“创新时代的大学使命”

观点视野提升
2015年12月14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应邀做客亚洲协会香港中心Burton Levin系列演讲活动,就“创新时代的大学使命”发表了主题演讲。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出席演讲会。

视野|身在清华,如何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访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高虹

理念视野提升
国际型人才,世界级视野——设立短期访学培养国际胜任力

观点|高等教育国际化:从理论到实践

观点视野提升
国际化,或更准确地讲叫国际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是未来高素质人才衡量的要素之一,人才质量的一个新维度。高质量人才可以有很多评价要素,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职业操守等,而国际胜任力将是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我们讲国际胜任力,这个词目前国内翻译较多的说法叫国际竞争力,其实更贴切地说应该叫胜任力,表示能在国际环境下或国际舞台上自如地行走,包括能有效地交流表达,有跨文化的理解力,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共处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出境体验,也可以在校园国际化氛围中熏陶。今后即使不出国,在国内工作,工作环境和工作可能都是国际化的,所以有国际视野,有跨文化的交流能力,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很好的交流沟通、配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国际化,而是怎么国际化的问题。

理念|“接地气”与国际化:顶尖人才必备素质

理念视野提升
【导读】当前,面对创新发展和走出去的战略需要,我国仍缺少大量具有国际化管理创新和跨文化经营能力的企业家人才,战略规划、风险评估、资本运作、国际投资等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及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法律制度的复合型人才。而这几种人才的必备素质是国际化与“接地气”,即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扎实的行业经验。但遗憾的是,这两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依然是当前我国“高精尖缺”人才培养中的短板。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