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篷车课堂简介

项目介绍
李希光教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媒介素养与跨文化对话教席负责人。1999年创建“大篷车课堂”,大力倡导并推进“学在路上”的新闻教育理念,累计带领超过500名清华大学学生,用自己的双脚、双眼寻找真相,并用自己的思维去解构当代媒体和学界关于生活在亚洲边地上的人的“神话”。
李希光教授借用了古代商人和朝圣者的“大篷车”概念指导这个充满思想火花的课堂,“大篷车课堂”用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慢新闻”的教学,教师与营员在亚洲边地上对话、读书和写作。他说:“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交网络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甚至教师越来越少地去翻阅厚重的人文历史地理书籍。为了恢复古老的人文写作,我在亚洲腹地这片广阔的原野里,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篷车课堂’。带着学生在中亚或中国周边地区采访上课,师傅带徒弟式的手把手教学。”
李希光教授总结大篷车课堂的基本理念,就是“学在路上,走在路上”。学在路上,大篷车课堂的路线都是最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现实外交价值的地方,同学们在出发前都需要提前阅读相关书籍文献,有所思考;走在路上,不仅是坐火车、乘汽车、骑马或骑骆驼,更是引领学生在未来更为艰辛的社会人生路上,能够忍受各种磨难,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坚持人文主义的写作精神。
“大篷车课堂把学生带到亚洲边地有两层意义:一是中国中心看边地;二是边地中心看中国。究竟谁是谁的边疆和域外边地?这是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去理解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中心、边疆、边陲、边地、国家、世界和天下。”前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评价。 
16年来“大篷车课堂”在国内走过的地方包括,新疆罗布泊和楼兰古城;四川藏区黑水;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山西古代军营得胜堡;乌苏里江珍宝岛;乘火车去西藏等。在国外走过的地方包括,呼麦故乡(唐努乌梁海);贝加尔湖(俄罗斯)、唐僧取经的西天(巴基斯坦塔克西拉)、佛祖诞生地(尼泊尔)、法显海上求法地(斯里兰卡)、草原丝绸之路重地(蒙古国)、中亚文明腹地乌兹别克斯坦等。李希光教授与学生多达1500页的行走笔记——《写在亚洲边地——改变清华学子一生的大篷车课堂》已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课堂特色
1.顶级教学团队,清华名师全程授学: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医学院双聘教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精品课“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师李希光全程主讲,并一对一点评营员文字作品;所有助教均为清华大学博士生、硕士生,与营员亲密互动、亦师亦友,给营员带来明显的积极影响与正面启发。
2.探索丝绸之路,了解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带一路:
远赴亚洲边地,循史书中的丝绸之路路径,尽量使用火车、骑车、骆驼、马匹等交通工具,贴近实地进行探访,在教师及当地文化名人(如历史学家、音乐家、建筑师等)的引领下,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宗教、艺术,走在路上学在路上,拒绝“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旅行模式。
3.写在采访路上,迅速提升写作能力:
在旅程中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提高发现故事的敏感度,并通过李希光教授的点评与助教的指导,进行修改与完善。每日写一篇文章,每日进行一次文字作品点评会,迅速了解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旅程结束,每位营员均能完成一系列高质量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