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预告|张伟特:元哲学读书班

元哲学读书班

Seminar on Metaphilosophy

主持人:张伟特

 课程信息

课程编号:44720073-2

课程主题:元哲学

上课时间:星期二(全周)9:50-12:15

上课地点:南区十号楼北103

教师简介

1.jpg

张伟特: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助理教授。2006年获清华大学比较文学学士学位(B.A.),2009年获清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M.A.),2016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h.D.)。学术研究领域:西方近代哲学(笛卡尔、斯宾诺莎)、认识论、形而上学、元哲学等领域。学术代表作Descartes’ Doctrine of Clear and Distinct Perception: A Systematic Clarification(Aachen: Shaker Verlag, 2016)。开设课程《西方近代哲学》(全校首批通识荣誉课程)、《哲学的哲学》,承担《国家机关、国际组织实习》(PPE特色实践),参与《社会调查》(新雅特色劳动耕读)等课程。曾荣获中英青年学者、清华大学“2019~2020学年度在线教学工作优秀教师(特别奖)”、 “北京市优秀辅导员”、“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教师)”等荣誉称号。

读书班详细信息

元哲学简介

元哲学(metaphilosophy),或者被称为哲学的哲学(philosophy of philosophy),顾名思义就是以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是对哲学的性质(nature)进行自我反思性研究的哲学分支。对哲学的性质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研究哲学的目标(aims)、方法(methods)、边界(boundaries)、好坏标准(standard)、类型(style)、进步(progress)等方面。处理如下中心问题:哲学是什么?怎么做哲学?哲学有什么用处?哲学与其他学科(数学、经验科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的边界和区别?如何比较不同哲学之间的好坏?哲学是否有进步?在西方哲学史传统之中一直有着有关元哲学主题的讨论,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等。但是,“元哲学”概念一般认为最早出现在1940年,维特斯根坦的元哲学研究为元哲学工作树立了一个典范,逐渐使得元哲学成为一个单独的哲学研究领域,并且促成1970年著名的《元哲学》期刊的诞生。在21世纪,元哲学在欧洲和英语世界迅速兴盛起来。本课程将自身定位为元哲学的导论,通过阅读Overgaard, S, Gilbert, P., Burwood, S三人合著的《元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ilosoph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年),以及元哲学领域的经典文章,以读书班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元哲学这个学界前沿领域,一定程度上理解西方和当前中国学界在元哲学领域的工作。

2.jpg

图|读书班教材


读书班大纲

3.jpg

考核方式

作业1:【读书札记】撰写三次读书札记,针对每次读书内容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和自己相应的独立思考。每次不超过2页。占30%。第5周,第9周,第14周提交。

作业2:【翻译工作】翻译或者校对15页左右读书材料并在读书班上报告。占20%。

作业3:【领读任务】口头报告分配的读书任务。占30%。

作业4:【期末训练】针对读书班的阅读材料,采用论证重构的方法,撰写一篇哲学论文。4000字内。占20%。第18周前提交。

成绩评定标准

1,结构的清晰性。2,表达的清晰性、逻辑性、朴素性/启发性。3,合乎中文语法。4,不要怕自己写得不够深刻,关键是要写得真。5,尽量写短。


课前访谈

Q:元哲学是以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哲学,那么“哲学”是什么?(该如何理解课程大纲中哲学的描述性问题与规范性问题,哲学是否有一个“边界”)元哲学与我们一般所学的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以及一些具体哲学家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A:元哲学(metaphilosophy)以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性质、方法、边界、目的以及有效性,其中一组关键问题就是追问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即已有的哲学是什么,或哲学应该是什么,前者是个事实性问题,后者是一个规范性问题。哲学肯定有自身的边界,只不过她与数学、科学、神学、艺术的边界处于动态的相互界定关系中,取决于每个学科的边界突破和范式外溢的程度。元哲学与我们学习的其他哲学分支(比如处于西方哲学核心的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哲学等)是不同的,它是对哲学体系本身性质的反思性思考,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域:有何物存在?世界的本质和原因为何?我们是谁?我们能够认识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够希望什么?实际上,元哲学是一个既古老也弥新的事物。每个过去的经典哲学体系都或多或少对元哲学领域有一定的反思和思考,也就是说它们都有隐性(implicit)元哲学,而作为一个学科的显性(explicit)元哲学是20世纪下半页以后的事情。古代的经典体系都涉及到对哲学构成部门的划分,这个其中就关涉对哲学自身性质的元哲学理解。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分为理论哲学(神学、数学、博物学/自然科学)、实践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创制哲学(诗学和修辞学)、工具学科(逻辑学),哲学是关于世界的原因和本原的学科。阿拉伯的伊本•西纳区分理论哲学(逻辑学、形而上学、数学和音乐、博物学)和实践哲学(伦理学、家政学、政治学;以及诗学、修辞学等创作类);笛卡尔的哲学把形而上学看成树根,物理学看成树干,医学、机械学、伦理学为树支;黑格尔把哲学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冯友兰和张岱年把哲学分为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杜保瑞将中国哲学理解为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四方架构。可以说,元哲学关注所有这些哲学系统的结构和性质,关注不同系统的类型,比如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印度哲学、希伯来哲学是在轴心时代奠定的不同哲学类型,针对世界绝对形成的不同类型的觉醒和世界观。而类型之内还有次级类型,臭名昭著的类型区别: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

Q:学习元哲学与学习哲学在方法上的区别是什么?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元哲学在何种意义上仍是哲学?   

A:从一种广义的角度,我们进行的哲学学术研究都是一种元哲学活动。狭义上讲,只有我们聚聚哲学本身的定义、性质、方法、与其他学科的边界(神学、数学、科学、艺术等)、目的时才是在从事元哲学研究。元哲学的研究理论上不预设任何一种哲学方法作为其研究的基础,但是实际上当我们处理很多哲学系统时我们很难保持中立,我们是有偏向的,这种偏向就会导致我们使用了某种体系作为评价其他体系的标准,这个是元哲学里面比较吊诡的地方。元哲学主要关注哲学系统,所以元哲学的学习需要以熟悉一二种哲学体系为前提。元哲学作为对哲学的反思,对哲学基本概念、方法、目的和性质的反思,契合哲学一贯的冲动,还是一种哲学。就像元数学对数学的处理一样,产生了著名的哥德尔定理,说明了任何一致的形式数学系统一定包含不可判定(判真和判伪)的命题,因此一定是不完备的。受到了元数学的启发,产生了对哲学系统的哲学研究,比如比较蔚为大观的元形而上学(meta-metaphysics)、元伦理学(meta-ethics)等元哲学分支领域。

此外,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们都把哲学认为是一种跟数学一样的学科,不需要进行科学实验,也不需要进行田野调查,不需要进行量化分析,而是一种坐在办公室的扶手椅式哲学。虽然也有少数传统把哲学理解为更具启发性和诗性的思想(这个比较契合部分中国人的心性),但实际上西方的一个更大的洪流还是把哲学理解为数学的邻居。哲学处在整个人文学科的基础地位,是跟数学在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里面的地位是一样的。因为它要反思一切,反思人类已有的整个知识体系,有着综合所有知识产生整全理解的冲动,就像物理学中尝试统一四大力学的冲动一样。

Q:元哲学是否能够给同学们一个答案:哲学有什么用?或者说,哲学的价值是否能够被某一特定的研究所界定?

A:针对哲学有什么用处、哲学是否会被科学彻底取代或者变得无事可做这些问题,哲学是否能给科学重新奠基,自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以来,都困扰着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大哲学家。从元哲学的角度来看,只要人类还在探索世界,还在建构一种世界观,无论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还是其他角度,只要人类还在思维问题,只要人类还在使用概念进行思维,哲学将永远存在。并且,哲学的其中一个价值就是去反思这个人类探索和思考活动本身,以及重新瞄准新的基础性问题,从西方哲学历史上的形而上学阶段,到认识论的转向,再到语言转向都可以看出哲学不断反思我们思想的前提和思维工具本身的特性,这种反思是永无止境的。哲学有什么用处是一个折磨人的尴尬问题。它困扰哲学界内外很久矣,学生难以给家长,教授难以给校长,哲学系难以给公众说明这个问题。哲学的价值当然是开放的,难以被完全说清楚。元哲学尝试尽可能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它首先澄清哲学的性质本身,澄清它的方法、边界、目的、系统,然后再澄清有用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能够进行一个这种系统层面的思考,我相信就更容易接近回答哲学有用性的问题。

Q:在您提供的课程大纲中,我注意到这门课的主要阅读材料是《元哲学导论》,这是一本导论性质的教材。那么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如何平衡对于教材的阅读和对哲学家经典著作的研读呢?

A:这是一个好问题。需要提一下,这本教材(Overgaard, S, Gilbert, P., Burwood, S, 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ilosoph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以及元哲学领域的经典)是2013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世界上第一本元哲学的导论性教材,这本书的中文版翻译我正在推进之中,不出意外最终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也将会在课程中和同学反复打磨。这个教材主要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指南性的地图。比如大家第一年到清华上学,如果不给你一张清华地图,而是直接让你去阅读中央主楼这个经典建筑,你可能会感到茫然。同样地,只在中央主楼里也无法知晓整个清华的全局。所以,这本教材的作用就类似于一张元哲学地图,告诉我们在哪个问题上面要去找哪部经典去阅读,以及读哪个相关部分,同时我们也会在一些重要的部分进行停留,进行非常奢侈的小班化讨论(3-5人),类似于牛津的辅导课。哲学经典的阅读当然是相当重要的,但对于大一大二的同学们来说有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即大家对整个哲学背景和问题系统的了解不足。比如如果我们读康德的经典,对于康德处理的某一个问题,在他之前是怎么讨论的?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在康德之后一直到现在讨论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还有没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顶层哲学框架之下来讨论这个问题?所以,在读经典的同时,恐怕要自己辅助性地阅读一些相关问题领域的最新的分支哲学导论。这样帮助大家搭建一个知识边界和问题脉络。我们暂时做不到跟哲学大家一样阅读经典,他们对相关的古往今来的关键进展多半是烂熟于心的。

Q:在您看来,对于本科生同学而言,最有效的哲学学习方法应当是什么?

A:我个人在哲学教学中比较重视方法训练,尤其是论证重构的训练(我的另外一门课《西方近代哲学》积累了不少经验),一种类似于数学的训练。去挑战权威和大家对很多中国学生而言不太容易,可能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掌握挑战的方法和标准。当我们面对笛卡尔、康德、孔子时,我们如果没有掌握一种把握十足的方法和判断真假的标准,我们确实很难去挑战或者修改他们的某些观点。所以我格外强调这种方法训练。因为如果别人的思想像一团云一样,像迷宫一样,我们就很难对其进行分析和批评,所以我们要拨开雨雾见其脉络,拆掉建筑的各种非承重墙留下整个核心框架。针对这个脉络和框架我们进行把握和审视,将其尽可能重构成数学证明链条一样,看其前提,看其推理过程,看其关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以及各种基础性假定的问题。每一个哲学家,他的思想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说理的,只要是说理的,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可重构、可还原、可摆出来,就像科学研究中一样别的研究者需要重复试验进行验证。如果一个哲学不能被重构出来的话,那就说明他的思想本身或许不成系统,还不够成熟,或者是没有说清楚,或者是遇到了无法说清楚的区域或者极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依然需要尽可能说清楚,或者尽可能整理出它的潜在学理脉络。当然存在一类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可能是启发性的,是临界性的,他们在对这个世界的边界进行思想撞击和探索,暂时可能还没有打开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出来,这时我们也许就没有那么容易用这种方法将其思想重构或者逼问出来。但是,对于本科的训练来说,我们首先要尝试进入最主流、最成熟的系统性哲学,以论证、重构的方式来训练和熏陶,为未来尽可能拓宽和加深思想奠定基础。

Q:第15次课程的主题是哲学与通识教育,设计这一主题的思考是什么?对于哲学学堂班的同学而言,该怎么去理解“通识”并在求学过程中做到“通识”?

A:通识教育我理解的是:在主题上针对世界整体而非局部或者狭小领域的认识和把握的教育,在对象上针对所有学生而不是每个特定专业学生应该接受的教育训练,跟我们从小学到高中一样,在定位上,它的训练是满足我们未来一生丰富多样人生经历和面临挑战所要进行的训练,而不是某些阶段性尺度。我们大约看到只有很少一部分体例的同学最后一辈子还跟本科专业打交道,我的观察不会超过30%。哲学的训练恰恰能够承担通识教育的这些定位,哲学针对整个知识体系的一种把握,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逻辑论证能力、语言清晰表达能力、系统性和全局性思维、反思性和本质性思维、理性的节制等都是一辈子有益的,可以适用于所有领域,处理天、地、神、人的各方关系。哲学作为通识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既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基本传统也是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想。

END


原文连接:课程预告|张伟特:元哲学读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