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清华大学哲学学堂班
新年寄语
未来,还未来
文/夏莹
刚刚过去的2021年,不仅是元宇宙的启动“元年”,同时也是我们清华大学哲学学堂班的启动“元年”。将两者相提并论,或许可能是一个博得大家一笑的玩笑,但也或许可能是引发当下的我们与未来的我们认真面对的一个“巧合”,在某种意义上,它特别彰显了一个契机: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在一个可以瞬间引发虚假的“元宇宙”(仅仅作为一个概念)大爆炸的时代,哲学何为,已经成为了所有接受过以及正在接受哲学教育的我们,都不得不严肃思考的一个问题。
图|元宇宙(图源人民日报)
哲学,它的古老形态,在本质上说,不过是人类思想的一次真正的宇宙大爆炸。它在古希腊城邦当中的诞生,较之于当时其他的文明形态而言,是一个真实的例外状态。如果没有苏格拉底之死,这一民主化城邦的政治事件的发生,柏拉图是否还能够为传统形而上学去构筑一个理念与现实的二分世界?对这一疑问的答案并非如其想当然那般显而易见。于是,一边是一个特定的时代偶发的一个事件,一边却是一个支配了西方千年对普遍真理的追问与架构,似乎是完全并不相关的相关性链接,却在无意间构筑了一个带有因果性的推论。哲学与它固有的时代之间的关联近乎成为了一种内生于哲学体系的基因,总会伺机在某个时刻展现它固有的生成方式和生成路径。
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曾在他有关于“什么是哲学?”的讨论中列出一张表格,清晰展列出一系列政治事件、科学事件与哲学家遥相呼应的关系。比如罗马帝国的建立与新的物理学观念的形成,催生出了斯多葛主义,绝对君主制下的商业法律关系的发展与伽利略所创立的数学物理学,为笛卡尔哲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而为我们所熟知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则无一例外地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以及1848年代革命的风起云涌的激发,并在历史科学的创建当中,完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体系的建构。(参见阿尔都塞《论再生产》)
图|阿尔都塞
在此,我们当然可以将其视为仅属于阿尔都塞一人的一家之言,但却因其极为彻底地彰显了哲学的某种内在基因而散发着它特有的魅力。在其中,哲学不再是故纸堆里单纯的概念游戏,而是直面时代的一次次思想的历险。现实时代的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注定会期待并最终引发哲学的变革。而哲学的变革,则或如高卢雄鸡,高歌黎明的到来,或如密纳法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但与时代的须臾不可离,却是哲学不变的精神气质。
因此,尽管哲学的学习与研究,总是让我们一次次摆出一副旁观者的理论姿态,徜徉于概念、命题与方法的研究当中,但这却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关照时代,恰恰相反,在一个极度喧嚣与躁动的年代,哲学固有的冷静、沉思显得尤为珍贵。它会让那漫天飞舞的网络热词(如元宇宙)的制造的空乏变得更加空乏,它会让那貌似深刻的“知道主义者”贩卖知识(如诸多平台追捧的思想跨年)的浮夸变得更为浮夸。它是皇帝新装当中,那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只是因为保持着一双单纯而真实的眼睛,很容易便发现了覆盖在时代最外层的那层面纱。
(图源网络)
哲学须臾不可离其时代,却又总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时代,还要坚定地选择学习和研究哲学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但哲学固有的童真所散发的魅力,却也着实迷人,因此也总是能吸引到这样一群有勇气,又富有毅力,同时还保有童心的人们前赴后继地去叩响哲学的大门。
哲学学堂班的莘莘学子,正是这样一群保有童心的思想探险者。一起走过的2021年,我们开始哲学的探险之旅。我们的脚步或许还有些蹒跚,我们的道路或许还很漫长,遥远的未来,虽还未来,但不管怎样,
我们已经上路了,这就足够。
清华大学哲学学堂班
2022年1月2日
文/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