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著名学者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教授云端做客苏世民书院,讲述他对于中美关系及全球事务走向的看法。
首先,马凯硕教授介绍了他的最新著作Has China Won? The Chinese Challenge to American Primacy,其中文版本《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也已于今年在中国出版。面对中美关系的“世纪之问”,马凯硕教授认为,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既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可以避免的。一方面,中国持续的经济发展给世界格局带来了一种结构性的改变,已经习惯了做世界第一的美国自然而然地会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威胁,由此发起对华竞争。但另一方面,中美两国改善各自国民福祉的目标并不矛盾,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挑战中也存在共同利益,因此中美依然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谈及多边体系在应对中美关系和全球事务的作用,曾担任过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的他表示,自己始终是多边主义的忠实信徒,也坚信多边主义代表着未来。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崛起大国,并没有推翻现行的国际治理体系的想法,而是维护现行体系的,反而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开始反对自己当年创立起来的国际体系。中国带头维护现有的多边体系,同时还建立了包括亚投行、“一带一路”在内的很多新多边机制。因此,他非常期待中国未来能够在多边体系中采取比西方国家更有建设性的做法,发挥更加积极的引领作用。他还建议,如果中国在任何时候遭遇西方国家提出的质疑,中国可以将问题提交至联合国大会进行辩论,征求其他国家的意见。这可以让西方国家意识到,有很多人并不同意他们对于全球治理的观点。
关于东盟在全球地缘政治版图中的角色,马凯硕教授认为,东盟的角色将会变得愈发重要。在他看来,东盟是一个奇特的组织,它由是10个最为多元的国家组成,却往往能在最后时刻达成某种共识。其中一项重要的共识就是不在大国竞争中选边站。所以可以看到,东盟和中国、美国都保持了较为友好的关系,特别是在经贸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实现这种精妙的平衡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他相信东盟未来的角色可以是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比如当大国需要找一个彼此都信任的平台来探讨当前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时,东盟可以成为“中间人”,提供这样一个让各方参与的平台。
此外,马凯硕教授也就海峡局势、气候变化合作、新加坡外交政策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
本次对话活动由第6届学者谢铭琪和沈智敏(Sim Zhi Min)主持,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致欢迎词。活动面向全体清华师生开放,吸引了超过百人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