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责任、普遍权利、
差异化他者、人是目的………
这些构成时代基轴的热点话题
背后有什么思想作为支撑?
从哲学里如何诞生出科学?科学是否有限界?
它是否给艺术、人文乃至宗教留下空间?
在科学主导的时代,
这既是一个时代问题,
也是每个人的切身问题,
我们要如何思想它?
在《西方思想经典与现代社会》课程中,
同黄裕生老师一起,
从纷纷扰扰的世界中抽身,
寻觅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真理。
教师简介
黄裕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现担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德国哲学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一哲学、德国哲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本原文化理论。
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西方思想经典与现代社会
【课程号】10691113
【课程属性】通识荣誉课;2019级(含)以上年级学生文化素质核心课
【学分学时】3学分(课内授课学时/实践学时/课外学时:48/3/96)
【主要教材】
《理想国》 柏拉图 商务印书馆 1986-08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商务印书馆 2003-11
《利维坦》 霍布斯 商务印书馆 2010-11
《政府论》 洛克 商务印书馆 1982-11
《社会契约论 》卢梭 商务印书馆 2003-03
《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 商务印书馆 1999-05
【评价维度】
期中作业占20%;课程作业占60%;
课程讨论占10%;出勤占10%。
宝藏面对面Q&A
Q1
您可以先和我们分享一下开设《西方思想经典与现代社会》这门课程的初衷吗?
本科通识教育的一重要任务就是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学生超越单一专业的理论视野。没有大的理论关怀,科学反而会被专业所限制。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是不一样的,通识教育要讨论的首先是人类那些普遍性的问题,借此培养学生对此有理论性的思考,避免过早限制在单一专业的壁垒里。大学,University,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和普遍性的平台,如果大学里被分散为一个个学科,只有专业领域的专家,那么所有学科都将很难有大的理论突破。
通识教育最紧要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地打开学生的理论性视野,培养学生以专业的深度去讨论跨专业的普遍性问题。
Q2
您提出课堂上要贯穿第一哲学和实践哲学,这样安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在《西方思想经典与现代社会》的课上,我采用的是以伦理学为课程切入点的方式贯穿第一哲学和实践哲学。
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对初学哲学的同学来讲有一定的学科门槛,因为它讨论的都是些最根本也最艰难的问题,所以,我不会把它作为通识课的切入点。而实践哲学相对第一哲学而言更贴近每个人的生活。所以,从实践哲学里的伦理学切入,我希望可以让同学们带着切身性的经验与困惑进入哲学经典,将大思想与大经典融入每个人对最深切、最普遍的问题的思考之中。
不过,在我的思考体系里,实践哲学是要以第一哲学为基础的,所以,在这门课上,我会把第一哲学的思考引入对伦理学问题的讨论。比如,伦理学讨论的是人与人、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要在有关人性与世界的形而上思考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有深度的讨论。
Q3
从课程大纲中,您着重提到要“采取以时代问题为导向的方式,把同学引入思想现场”,您认为回到现场的方式能为同学带来什么?
所谓思想现场,就是指思想面对着问题并且不得不思考、处理问题的时代处境。举例来说吧,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国家观,从过去的“皇权国家”到今天的“人民国家”所遵循的原则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人类是如何确立那些基本原则的?这些原则的真理性依据又是什么?如果处身于现代社会的人需要自觉与思考这些问题的话,那么让人们面对这些问题,就是让人们回到思想现场。
实际上,每个时代的思想经典都是对一个时代的处境性问题的深度回应,因而都展示着一种思想现场。通过研讨经典而重临不同时代的思想现场,有助于理解不同时代下的人类普遍性问题,反思并验证时代原则背后的思想。这既是对学生理性思维的一种高强度的训练,同时也是把学生带进历史纵深度的努力。因为每部思想经典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所达到的高峰,想要获得具有历史纵深度的视野,需要穿越各个思想高峰。你得进入了一个个思想现场,穿越过一个个思想高峰,你才真正进入了历史。否则,你最多只具有历史知识,却生活在历史之外。
Q4
西方哲学书籍多极为经典但难度较大,您在选择这些课程参考书时都有哪些考量?
哲学的终极问题是不变的,但不同时代的切入点与侧重点不同。因此,它不仅是理论科学,还是历史科学,涉及到历史传承与突破的问题。这意味着,哲学的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是这门学科的性质使然。我挑选的参考书目都是大经典,也即真正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通过进入这些经典的学习,我们才能进入历史,或者说,才能以我们自己的生命与思想承担起历史的纵深度。作为后人,只有穿越过去的高度,在获得大的历史视野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入现代的高度,开创出新的思想境界。
Q5
本课程还有4次研讨课,请问您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研讨课?对同学们的“讨论”又有怎样的要求与期待呢?
真正的哲学都很重视讨论。所以,我希望来自各个专业的同学不是随便聊天,而是能展开深入的讨论。
我设想的理想课堂是这样的课堂:有一种积极讨论的氛围,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我,进行提问或质疑。专门的研讨课,不会事先限定主题,而是在学生提交出课程论文之后,由助教对论文主题进行分类,然后展开讨论。这样做的一个考虑就是,我们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受的教育,都是由教师给定主题的,比较缺乏自主意识。我想,在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让他们自己选择话题展开讨论。通过找主题,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
同时,我还希望,学生在研讨课上能够锻炼临场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学会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理论思维思考,用概念语言精准而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Q6
清华通识荣誉课强调“高定位、高挑战度”,那么对于即将选修这门课的同学,您有什么想要嘱托或提前分享的吗?
我希望学生放下专业思维和包袱,悬搁已有的观念系统,以一切真理都需要为自己辩护的心态,带着开放的自己走进课堂。把课堂看做一种试错的思维实验,一个可以争论和质疑的平台。在讨论中辩明对错,把正确转变为一种有理论支撑的自觉真理。
穿梭于人类思想的最高峰,
探索世界建构的基本原则。
看清时代中的普遍性问题,
实现思想上的大突破。
原文链接:通识宝藏|黄裕生:西方思想经典与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