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
独立面对一件艺术作品
我们应该看到什么?应该感受什么?
什么是哲学
面对或许纷纷扰扰的世界
如何抽身思考,触碰生命的支点?
什么是科学
是假设与怀疑,还是推理与实证
如何在未知中不断探索宇宙的边界?
寻一位领路人
加入一场圆桌讨论
通识选修课《艺术、哲学与科学》
跟着黄裕生、李睦、罗薇三位老师
一起探索未知
探索无限的可能
PART01
教师介绍
黄裕生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开设通识荣誉课《西方思想经典与现代社会》
李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
开设通识荣誉课《艺术的启示》
罗薇
清华大学艺教中心副教授
开设通识荣誉课《多元文化中的音乐现象》
通识选修课《西方音乐剧史》等
PART02
课程信息与教学特点
课程名称:艺术、哲学与科学
课程号:00692252
授课语种:中文
课程属性:通识选修课;2019级(含)以上年级学生文化素质课
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
(课内/实践/课外:32 / 0 / 64)
课程介绍
通过圆桌讨论的形式,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六至七个主题,与学生共同探索艺术与哲学、科学之间的联系,还原艺术的本质。黄裕生、李睦、罗薇三位老师分别立足哲学、美术、音乐,对艺术、哲学和科学进行跨界解读,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宏大命题下的个体思考。希望将艺术归还给每个人,将哲学归回其原点,将科学追回其根基。为学生呈现关于世界与人生的不同维度的思考,帮助学生解放对艺术的认识,摆脱技术崇拜和专业束缚,敢于面对异域,勇于自我表达。
评价维度
· 研讨60%:课堂表现(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逻辑表达)
· 写作30%:文字写作(思考记录、主题写作)
· 出勤10%:同行评议(学生互评)
PART03
宝藏面对面Q&A
Q1
可以与我们谈谈开设《艺术、哲学与科学》这门课程的初衷吗?
# 李睦
这门课诞生于我们老师之间的闲谈,我们对于彼此的研究领域都很感兴趣。有一次两位老师一起来我的工作室画画,黄老师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绘画,罗老师从音乐角度探讨绘画,这种跨学科的思想碰撞是非常吸引人的。于是我们有了开设这门课的想法,用跨界讨论的方式让更多同学放下戒备,使他们更接近艺术、接近哲学,并最终接近科学。
# 黄裕生
和李老师学画的经历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艺术,我想我们应该让同学们感受到,艺术离每个人都不远,你我可能都无法成为大艺术家,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不能参与艺术,不能让艺术进入我们的生活。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科学家和哲学家,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切入世界的某个片区,经验生命的某种意义。
这门课主要不提供知识,而是提供一种思想实验。对于主题,我们都没有标准答案,开放性、参与性是这门课的意义,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激发,一起踏入未知。这种感觉将会是奇妙而充满趣味的。
Q2
为什么选择圆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呢?
# 罗薇
我觉得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模式。这种批判性体现在,课堂应该不是说教式的,而是师生之间的平等探讨甚至是争论。
圆桌讨论,代表着一种基于平等的探索,这种形式可以更好培养学生开拓性的视野和批判性的思维。
Q3
《艺术、哲学与科学》这门课与以往的同时课程有什么不同?
# 李睦
以往的课程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老师上课前会认真准备教案,课程依据教案按部就班的展开。我常常发现,课前备课越充分,课上就越难超越既有的提纲。但是这门课却不一样,会有一定的即兴特征,就像绘画与音乐创作都会注重现场效果的呈现,这门课也会如此。讨论的过程和答案都保留有不确定性,每次参与讨论的学生背景不同,他们一定会带来新鲜的视角和不同的观点。我们三位老师也会针对讨论主题提出不同角度的思考。
Q4
这门课讲如何实现三个学科的融合实现突破专业壁垒呢?
# 黄裕生
课程会以圆桌讨论形式进行,每次都会由一名老师主讲,另外两名老师参与讨论,同时,邀请5位同学加入研讨。所以,我们每节课都会有一个学科设定点,比如这节课主要谈论绘画艺术由李睦老师主讲,讨论时我们另外老师就会提供哲学和音乐的视角。主题的专业性由主讲老师掌握,突破专业性就是另外两位老师的作用。
突破专业壁垒还体现在,我们不局限于学科内部的讨论,例如讨论音乐时,鼓励学生基于生活背景、成长阅历、专业知识发言,每一次发言都是一次突破专业壁垒的尝试。即使不会绘画,也有欣赏、介入绘画的资格;对哲学一无所知,也能明白哲学对自己的切身性意义;不懂乐理,也能让音乐进入自己的生活。
Q5
艺术、哲学与科学这三个主题都十分宏大,这门课对学生来说会不会有接受门槛?
# 罗薇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拉下神坛”,尽量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消减专业门槛。我们不能要求受众必须具备一定知识储备才有资格去体悟哲学、感受艺术,我们希望可以将审美的权利归还给大众,这是这门课的意义。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会首先假设面对的是一群对这些领域“一无所知”的学生,根据经验完成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入这三门学科,因此不会存在接受门槛的问题。
Q6
面对三个内容浩瀚的学科,老师们是如何选择自己的主讲主题的?
一是从以往的教学和研究经验考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对一些问题会格外感兴趣,这样的话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讨论。也有一些经过研究觉得在学科内部比较重要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学科,我们也会选择作为讨论主题。
二是从学科交融方面考虑,艺术、哲学和科学这三个学科本源上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相互连接的基础性的东西是什么,我们期望学生从更基础的东西出发,去认识学科交融。
三是从通识角度考虑,其实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三个学科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壁垒,那我们就要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的主题给予学生探索这些领域的勇气。
Q7
请问能具体介绍一下这门课的作业与考核形式吗?
对于一门基于讨论的探索性课程,我们更看重学生的课堂研讨表现,这将由三位老师共同打分。另外,我们也有一篇写作作业,希望同学能从每节课的主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发散性写作,可以是课堂上讨论中的某个话题,也可以结合学科背景,是比较自由的。
至于评价标准,我们这门课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也不需要死记硬背,老师们很期待同学能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也给我们这些专业从业者带来一些新思路。
Q8
对将走入课堂的同学,老师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 黄裕生
大学里有许多专业,许多学科。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只有一个,我们要过的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既无法以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去面对世界,也无法以某一学科或某个专业去筹划一生。世界和人生总是召唤着我们超越出专业。无论专业多么不同,都不会成为你走近艺术的壁垒;无论学科多么特殊,都不会妨碍你打开与自己的学科不一样的视野。那就让我们一起试试!
# 李睦
希望同学们能在这门课的学习中,看到以往看不到的,听到以往听不到的,想到以往想不到的。
# 罗薇
用艺术的灵性、哲学的睿智与科学的理性开启不一样的生命感悟!
突破,从尝试认识开始
跨界,从相互交流开始
探索,从学会提问开始
没有永恒的答案
但追问与思考
永远能带来新的火花
你会发现多维的世界
早已在古老的学问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