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对话100+10 | 郭政:东西交汇,初心依旧

园中十年,他潜心学术,深耕低碳减排领域;东西交汇,他放眼世界,不断开拓国际视野;投身基层,他初心依旧,致力风电项目开发。如今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

01  枝芽破土,终成大树

1.jpg

郭政生活照

作为2018届的博士毕业生,郭政与清华园结缘的缤纷长卷,从十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书写。

2008年,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高增速时期,能源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出现了严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能源行业也正值改革之际,亟需有志青年投身其中。采访中,郭政提到,自己的父母一直是很开明的,时事的发展是他们日常交谈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常常引导着郭政去思考与能源相关的问题,也总是鼓励着他思考能源、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父亲告诉他,能源产业是工业领域的基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绝对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自那时起,郭政便形成了自己对专业选择的看法:专业未必要一味求新,学习传统工科也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个人兴趣和清华情结的的多重影响下,高考结束后的郭政毅然选择了清华热能系,挥笔泼墨,希望用实际行动圆梦工科,铺就自己的人生长卷。

刚入学时,郭政听到最多的一句调侃,就是自己上了一个“锅炉系”。随着专业学习不断深入,郭政对这种外号总是报以坦然一笑。“其实我们之所以被称为‘锅炉系’,就是因为锅炉在我国当时的电力及工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们正是从事着发电行业的研究,以锅炉为重要代表的发电行业是工业中最基础的一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很多控制技术都是以锅炉为载体,不断衍化出来的。”

2.jpg

                                                      郭政汇报演讲

谈起与热能系(现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缘分,郭政回忆良多。

其一是热能系本科的教育体系,为郭政构建了完整的知识结构。郭政回忆起当时热能系的培养方案,从大一大二的数理基础课,到大三大四的专业课,以及最后的论文训练,为学生们构建了数理、工程、思想政治以及人文社科等各方面的知识构架。也正是这样的本科期间的学习过程,让郭政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快速地学习新知识,整理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其二是热能系在本科生培养阶段设置了导师制,这对郭政的成长也带来很大的影响。刘树红老师作为郭政专业学习上的领路人,带领郭政敲开了科研的大门。彼时大三的郭政,在积累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参与SRT项目。从背景资料调研,到实验设计,再到开展试验、整理数据,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撰写报告,刘树红老师一边为他提供专业指导,一边注重培养他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郭政本科的另一位导师李宇红,当时既在系里任教,又在国际处任职。由于这种双重背景,郭政在与李宇红老师的第一次谈话中,就打开了新的视野。时至今日,郭政仍记得大一时李宇红老师对他的点拨,为他打开了海外教育之窗。“李宇红老师为我带来了很强的国际化观念。让我体会到,不能只把视野局限于国内,要是有机会就要去国外探索、学习,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仿佛是一颗种子,在郭政心里生根发芽。在清华的十年间,从一开始的简单的海外实践,到后来去剑桥交流学习,再到进入苏世民书院开拓国际视野,郭政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迈向更大的舞台。

02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博士二年级时,郭政赴剑桥交流学习。他乡的生活却远没有那么美妙,刚到英国的第六天,郭政便出了车祸。因为事故比较严重,郭政被直接送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家人远在千里之外,郭政身处医院孤立无援,办理住院手续、后续治疗流程只能靠自己。万事开头难,在郭政以坚强的意志渡过了住院的日子后,他的海外生活也迈入了正轨。剑桥非常注重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平时的课堂也多以学生讨论为主,这极大地锻炼了郭政的开放性思维,也减轻了他科研之路的迷茫与焦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业科研之外,郭政非常热爱海外实践。在英国求学时,郭政利用假期前往欧洲大陆十几个国家进行探访。刚开始时,他为异国他乡的美景而震撼,也因为观赏不一样的建筑、领略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而感到激动和欣喜。但随着游历国家的增多,郭政慢慢生出感慨,“文明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起源。所以说,我们作为中国人,一方面要传承东方文明,另一方面也要对西方文明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敬畏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的文明,方才能在未来不迷失方向。”

3.jpg

                                                  郭政在非洲贫民窟小学支教

但让郭政印象最深的,却不是欧洲的繁荣浪漫,而是肯尼亚支教的经历。“在非洲,能够充分地接触大自然,无论是在草原上看狮子、猎豹还是去看长颈鹿,都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多年来能源专业的学习也促使郭政更深入地思考,“人类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昭示了人类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在郭政看来,在浩瀚的自然面前,人无疑是渺小的,所以敬畏自然应当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03  导学相长,薪火相传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与郭政的科研方向相辅相成,他师从清华能动系的李政老师,极具前瞻性地选择了当时刚刚兴起的低碳减排方向。郭政在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于电网结构的、具有更高时空精度的多区域分时调峰发电部门发展优化模型(LoMLoG模型),为我国电力部门发展和二氧化碳减排提供科学参考。这段宝贵的研究经历,大大拓宽了他的视野并加深了他对行业的认知,这也为他之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jpg

郭政(左一)和导师李政合影

李政老师无疑是对郭政的学术生涯影响最大的人,他在郭政的博士生涯中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关怀。正所谓:“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李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诲,让郭政在科研的道路上步伐愈加坚定。“除了在学术科研方面,李政老师也非常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他常要求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主人翁意识,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郭政说。在他看来,自己许多优秀品质的培养,以及独立健全人格的塑造,都与李老师的教导密切相关。李老师常引用孔子的“恭、宽、信、敏、惠”等来要求大家,这也成为了郭政及其他学子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

5.jpg

跨年音乐会上,郭政(左三)与所带班级学生同台演出

郭政说,在他的本科和博士生涯中体会最深的便是热能系贯穿始终的育人教育,把他培养成为一个有家国情怀、心怀天下的清华人。从开学新生教育,到之后不断深入的学习,直到博士研究期间,郭政明白了能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名“热能人”的自己所肩负的使命。薪火相传,研究生期间,郭政也积极担任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引导并鼓励着新一届热能人从迷茫到执着、从彷徨到坚定,他是益友,更是良师。郭政常常用“勇于探索、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引导同学,努力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意识和担当精神。郭政认为,同学们的快乐与成长,就是自己宝贵的青春印记。而他,也始终以朋友和伙伴的身份,陪伴同学们前行。四年的时间里,郭政的青春与同学们交融在一起,共同编织出一幅美丽的画卷。2016年,郭政获评“林枫辅导员”,这是对他“双肩挑”经历的充分肯定。

04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2018年,郭政博士毕业,踏出了清华园这个舒适圈,前往福建闽投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工作。正所谓“功以才成,业以才广”,郭政作为清华大学毕业的引进生,为公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这在很多人看来,放弃了坚持十年的科研道路,沉没成本太高。但郭政却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叫逻辑,将自己作为原点来构建坐标系,以自己的体验与经历去看待世事,别人被放在其他的位置;第二个层面叫体验,当有逻辑后,人慢慢地会去体验一些事情,增加自己的阅历,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很多事情与自己之前的逻辑相悖,促使自己走到别人的位置,换个角度看待问题;第三个层面是超越,就是从原来坐标系的原点走出来,向上向远发展,不断提升自己自己的境界。


郭政便是如此,博士期间的学术思维训练无疑增强了他辩证的逻辑思维,多年的科研交流也让他逐渐发觉,交流沟通、综合协调的工作对他更有吸引力。于是他在毕业之前便开始迈步探索,进入到国内顶尖的金融投资机构实习。

然而,这些工作却还没有完全达到他的预期。“我感觉做的这些东西并不是特别的实实在在,更多的是看到一些数字,听到的都是别人讲的故事。我逐渐认识到在一线城市是在做增量,比如把价值一块钱的东西如何升值到一百块钱。但在增值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并不是仅在资本层面做文章。”综合考虑之后,适逢福建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机会,又与自己的专业十分契合,郭政便决定前往福建闽投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充电桩基础设施电力项目开发。

6.jpg

                                              郭政接受关于海上风电建设项目的采访

在全省组织的引进生培训会上,郭政便受到了引进生同仁们深入一线干事业精神的感染,也希望自己可以充分的受到磨砺和锻炼,将青春留在一线建设之中。然而,从学校步入职场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郭政刚上任时,公司正投资两个亿,在福建全省建设充电桩。这项工程建设完成后,下一步工作便是搭建一个线上的智能应用管理平台,需要郭政带头调研合适的第三方厂家进行开发。实际工作不像科研,找到的都是经过无数学者反复检验的数据,郭政调研的设备商都各执一词,利益是设备商不变的话题。刚开始一个月,郭政只觉得一头雾水,但他迎难而上,带领团队根据已有信息反复权衡,终于找到了适合的第三方,在这场利益博弈中达成共赢。“所以说有很多事情做的时候,只要你不懈地努力,这个机会总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05  变与不变,精神永恒

当被问起“在园子里待了十年,感受园子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时,郭政笑了笑,说出了两个答案,一是对学生的培养原来越多元化,二是清华越来越国际化。

随即,他又缓慢而坚定地补充了一句,“清华还有一点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培养大家的奉献精神,鼓励大家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行业最需要的地方。她教会我戒惰与戒傲,但同时也教会我要有傲骨。作为一个清华人,要具有不忘初心的那份情怀和爱国精神。我觉得清华之所以为清华,就是在于她骨子里这种精神性文化。”


同学感受

本次采访,我们邀请到了郭政学长作为采访对象。郭政学长在清华大学能动系、苏世民书院和剑桥大学都有过学习经历,他的回答让我们获益匪浅。

我们向郭政学长提了有关求学、科研和工作等多方面的问题,郭政学长一一做出了耐心而真诚的回答,增进了我们对学校之外广阔世界的了解。在对郭政学长的访谈中,对海外经历的分享最令我深受触动。郭政学长说道,“我印象最深的经历是去肯尼亚支教。相对于中国,非洲其实拥有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当地的城市建设只相当于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当地一位议员的年薪可能有十几万美元,却没有人愿意拿出几千美元建一所学校,而且当地人也不认为政府有义务建设学校。”一方面,我能深切地体会到郭政学长对非洲贫困国家的同情与关怀;另一方面,我也为能够生活在一个富强文明、以人为本的中国而深感幸运和自豪。郭政学长说道“我们习以为常的受教育的权利,其实在某些地方很难得到”,这更提醒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努力成长为于国家、于社会有用的人才。

郭政学长还提到,目前清华大学在提高硬性指标,并且给予同学们多元化的机会,双管齐下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虽然能动系常被人戏称为“锅炉系”,但发电行业是工业中基础的一环,自动化等专业都是从中衍生出来的,再加上特有的本科阶段的导师制,能动系能够为我们提供充足的发展机会,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服务于国家发展。

从郭政学长的分享中,我们能体会到大学与工作的差异,尤其是从科研工作的实施者到工作中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身份的转变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所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提高,在社会中打磨意志,才能做出成绩。

通过这次访谈,我们能够感受到郭政学长对培养他成才的母校的热爱,以及对学弟学妹的殷切希望。作为大一的学生,我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等待我们去探索,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拼搏进取,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肖涵

校友简介

郭政,能源与动力工程系2018届博士毕业生,师从李政教授,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规划。郭政校友也兼修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核能源哲学硕士学位与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全球领导力管理学硕士学位,在校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林枫辅导员奖。

2018年毕业后,郭政校友作为福建省委组织部引进生,担任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闽投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并于2019年赴基层锻炼,兼任宁德闽投海上风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宁德霞浦地区海上风电项目开发。现任上市公司中闽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原文链接:清华对话100+10 | 郭政:东西交汇,初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