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展览
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
展览时间
2021年4月20日-2021年10月20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0号展厅
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展览前言
策展人 谈晟广
自然与美是人类文化与艺术史上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中国先民仰观日月星辰,俯察草木虫鱼,开始了他们对宇宙万物和自身境遇的思考与追问。东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照,形成了各自迥异的艺术精神。
中国古典艺术对“自然”的诠释,是中国文化独特的自然观与价值观的呈现。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本义意为不受外力干涉,源本如此。“自然”与道家哲学最高概念“道”密切相关,它是道的本性,是人类行为活动的尺度,这一理念也渗透到了传统艺术领域,成为艺术的尺度。中国古人历来视绘事为“画道”,技进乎道——判断画品的标准亦不在于技巧本身,在于是否合于“自然”。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山水以形媚道”,王微认为绘画的目的在于:“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叙画》)。所谓“媚道”和“拟太虚之体”,充分反映了道家自然观对中国画审美标准的深刻影响。唐时张璪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念,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是主观心源与客观万物契合的产物,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地。千百年来,历代画家一直在对“自然”作出新的诠释,他们寄兴于花鸟虫鱼、山石竹木,他们在对宇宙万物的观照中,循“自然”以“体道”,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实现人生的艺术化。正是出于对“自然”的诉求,时至今日,当我们与这些古老的图画相逢,在它们面前长久地停步、凝视、沉思,仍然能感受到它们活泼泼的生命力和画家无穷的创造力。
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并且在部分私人藏家的大力支持下,以古代精品绘画为基础,联合举办“水木湛清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自然”展览,为校庆献礼。“水木湛清华”,典出东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它既道出“清华”之所得名,也是对本次展览主题的诗意揭示。“水木湛清华”可以视为这一时期的人们“自然观”转变的分水岭,标志着古人的视野从宏大玄远的自然之思,转向了具体切近的自然之美,将哲理的“自然”,演化于人生之中,最终过上“体道”的人生,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尽管古代生活中的亭台楼阁、车马舟楫已成历史记忆,然而青山白云、虫鸣鸟啭犹在,我们无从窥探古人的生活,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面对宇宙的永恒,面对生生不息的万物,我们仍能与古人心意相通,发出同样的惊叹,这些图画中显现的“自然”,将持续触发现代人对人与宇宙关系的终极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