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界齐聚一堂,探讨发展全民人工智能能力

国际教育界齐聚一堂,探讨发展全民人工智能能力

“论坛的核心目标是界定人类的人工智能能力,即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有效进行人机协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本次论坛以发展人工智能能力为主题,我们呼吁会员国认识到为所有公民进行人工智能知识扫盲和提高人工智能能力的重要性在日益增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贾尼尼(Stefania Giannini)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的开幕式上说。

国际论坛于2020年12月7-8日召开,旨在应对与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能力相关的挑战。该论坛以“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能力”为主题,以虚拟会议和实体会议相结合的形式,就关于普及人工智能对教育未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这是教科文组织首次在会议举办国进行在线和实体相结合的会议的成功尝试。

中国教育部和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是会议共同举办方,会议为就人工智能相关的议题提供了交换意见的平台。议题包括人工智能时代所需能力的定义以及所有人与人工智能一起有效地生活和工作的问题等。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超过80位发言者向3000多名与会者介绍了他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体验和倡议。中国教育部长、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和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主持了会议开幕式。教科文组织社会和人文科学部门、非洲优先和对外关系部门、国际教育局(IBE)和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的代表们亦为会议做出贡献。

中国、斯洛文尼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克罗地亚、摩洛哥、卡塔尔、柬埔寨和肯尼亚等国的部长、副部长或指定代表出席了高级别小组讨论会,分享其关于以下方面的国家经验以及有关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方案。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先生呼吁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目标4的框架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实现四个战略目标方面的潜力,以加速: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更公平更包容的教育、提供与所有学习者的需求和现实相符的个性化学习、建设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

落实北京共识

此次论坛的组织是实施《北京共识》的后续行动,该共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政府于2019年在北京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通过的关于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第一个国际共识。论坛期间的各项讨论重申了《北京共识》的共同愿景和各项原则,并继续规划出更具体的行动。

为期两天的讨论指出,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将是未来的显着特征。与人工智能一起生活和工作将不可避免。因此,为与人工智能一起安全、高效地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同挑战。发言者指出,各国面临着多样化的发展挑战和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未来,这意味着人工智能能力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使用将需要考虑到当地情况的多样性。

人们已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潜力(包括低技能任务的自动化,人员能力的提高以及商业模式的扩展)应用于造福社会和共同利益。正如教科文组织在使用人工智能方面采取的人本主义方针所提倡的,应保护人类免遭人工智能工具的侵害。人工智能应被设计和部署成为服务人类的工具,以在经济和社会维度实现公正的、包容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人工智能受控应在设计中有所体现且可由设计控制。我们需要对人工智能的开发人员进行监管,人工智能的设计也应基于责任感、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人工智能本身具有越界的能力。因此,必须制定和执行管制法规,以确保人工智能为共同利益而设计和服务。论坛还介绍了教科文组织在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方面的工作。该项工作被认为是针对这一需求的最重要的国际回应之一。

在讨论如何理解和定义人工智能核心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人们也需要了解如何控制人工智能。这需要特殊的人工智能思维模式或人工智能素养。论坛的发言者认为,虽然我们对人类智能、创造力和道德推理的独特性坚信不疑,但我们有必要帮助人们了解人与工智能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讨论建议人工智能扫盲应包括:了解人工智能如何收集和操作数据、数据素养以及确保我们个人数据安全和保护的技能、算法素养,其中包括有关算法如何通过个性化人机通信来处理数据和控制我们行为的知识。强大的人工智能课程必须确保以人为本与以技术为中介的方法之间的平衡。人工智能素养也应纳入终身学习计划中,以便所有公民都能了解如何与人工智能系统互动并做出明智的决定。这也是支持青少年获取更高水平人工智能能力并让其参与人工智能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关键。我们应采用情景型问题解决方法来发展人工智能能力。这些能力可用于解决当地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并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还应引入与职业相关的人工智能能力,以从终身发展角度帮助毕业生和青年寻找工作机会并支持自我创业。

课程和教科书中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自身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人工智能素养的发展应超越计算机科学的学科领域,并采取跨学科的课程框架。在这种背景下,国际教育局及其合作伙伴组织了一次关于将人工智能纳入跨学科课程和教科书的会议。会议发言人建议,人工智能不仅应该成为一门新学科,而且应该融入到所有现有学科中,以突出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人工智能课程应该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未来的公民。

所有的讨论,尤其是在专门探讨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支持非洲国家教育发展的会议期间,促进公平和包容地使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性被突出强调。人工智能工具展示了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承诺和目标的潜力,其中包括支持全纳教育、诊断学习问题、加强教师的学习管理并加强循证教育政策规划。但是,要想充分利用这种潜力,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尤其是互联网,是先决条件。要想解决持久的数字鸿沟,并确保所有国家和人民都受益于人工智能的潜力,就必须加强有效的国际合作。更具体地说,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必须本着全球团结的精神,帮助加强基础设施并提供开源人工智能工具和资源。

教科文组织重申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性别平等以及在教育中使用人工智能的承诺,特别是考虑到人工智能从业人员中只有22%为女性。论坛还组织了一次特别会议,旨在呼吁决策者和国际发展机构采取有效行动,利用人工智能能力使妇女和青年更加强大。

论坛期间,就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与会者们开展了关于教科文组织提出的 “教育未来” 倡议的一次特别磋商。约20位受邀的中国学者、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就 “教育的未来”发表了他们的看法,以丰富国际委员会对此倡议的审议。“我们必须重新构建教育的目的。未来最有可能变成怎样?教育的未来又有何种可能性?必须确保我们在共同的未来中做出各自贡献的同时保持我们的独特性和特殊性。” 教科文组织 “学习和创新的未来” 的负责人塔维尔(Sobhi Tawil) 在会议开场中说道, “我们还必须围绕教育、管理、能力、课程、教师培训和评估重新审视教育机构。”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先生重申了中国致力于加强与教科文组织的伙伴关系和国际合作的承诺:“中国将继续扩大和深化教育开放,我们随时准备与教科文组织和各国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为社区做出贡献,共享人类未来。” 经初步确认,中国政府将继续与教科文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共同组织有关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国际会议,以落实《北京共识》。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界齐聚一堂,探讨发展全民人工智能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