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智慧城市创新马拉松是由清华x-lab空间和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Enterprise Lab联合发起组织的国际开放创新马拉松,同时实现教学、交流、竞赛等多重价值。本次活动无院系、无专业、无年级等限制,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两校招募了共计170名在校生和近期毕业生,最终组建20支跨国团队,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11个目标-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在8天的时间内寻找相关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
2020智慧城市创新马拉松以赛课结合的形式进行设计,受疫情影响,整个活动前期筹备及组织都在线上完成,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行动力、国际胜任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根据兴趣自由定义问题,线上组建跨学科国际团队,针对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在8天内努力进行解决方案的开发,并在最后一天向评委和公众进行方案展示。
热身
跨文化交流与团队协作导入
在第一周的两天工作坊中,为所有参赛学生提供了包括“跨文化团队工作”、“远程线上协作办公”两个专题在内的入门教学课程。第一节课,英国导师Pippa与清华x-lab常驻导师王威老师对两国同学分别进行了文化导入,让参赛学生对两国文化有了基本认识。Networking 互动环节通过各种小游戏,例如我画你猜这类的趣味性强的互动游戏,帮助大家更好地跨文化交流,学员们从互不相识状态,很快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大部分参赛小组即在这两天形成。参赛学生也趁此机会认识47位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遍布全球各地的创新教练并成功匹配交流项目。
开幕式
11月23日下午,2020智慧城市创新马拉松暨第二届清华大学SDG开放创新马拉松挑战赛-智慧城市分会场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在线举行。
帝国理工学院E-lab主任Ben Mumby-Croft、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李纪珍老师、清华x-lab主任毛东辉老师、合作企业代表视频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言。E-lab主任Ben Mumby-Croft表示受疫情影响,原本线下的国际交流协作改为线上协作的方式,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家对本次活动的热情投入,并对本次活动的组织者表示深深的感谢。清华x-lab主任毛东辉老师则谈及本赛场为清华SDG开放创新马拉松的第一分会场,率先启动,获胜的团队将在一周后与其他分赛场的团队一同角逐金奖,并祝愿同学们从中有所收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李纪珍教授在致辞中对参赛者表示热烈欢迎,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在于同学们通过跨文化团队协作来重塑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形态。英国石油公司BP代表认为本次活动将为城市低碳化带来绝佳的创新和转变,BP也将持续与高校保持合作。中石化科技部王丽娟女士提出未来的城市是低碳、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并预祝各位同学在本次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留下难忘的记忆。
一周的创新挑战在大家的期待与祝福中正式拉开帷幕,同学们将参与4场创新工作坊、2场行业专家论坛和3场主题演讲学习相关知识,同时,每个团队在小组工作中都可以预约行业导师做针对性辅导,完成创新挑战。
创新工作坊
本次马拉松设计了四次工作坊,帮助同学们学习从识别定义问题、概念产生(或解决方案)、设计产品原型、演讲技巧指南等方法论。
在workshop1即Finding the right human problem中,Mav Popat和Elaine Liu两位老师介绍了多种寻找定义问题的方法论,并强调了目标人群/客户和问题现实价值的重要性,同时也建议同学们聚焦单一、有价值的议题;在workshop2即Generating and choosing ideas中,MavPopat 和 Elaine Liu两位老师介绍了如何去组织、去筛选观点、什么时候应该发散、应该怎么收敛,并要学会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workshop3即Prototyping中,来自帝国理工Advanced HackSpace的David Miller老师借助Google眼镜的案例介绍设计产品原型的基本方法论,并强调了原型设计要聚焦重点,不可要求面面俱到,并时刻准备产品可能中途夭折的情况发生;在最后一个workshop4即Pitching中,清华x-lab杜霞老师从一个小游戏和生活中的例子出发,用丰富的案例向同学们讲解了以说服为目的的演讲何以成功的因素,包括突出核心信息、结构化的逻辑组织等等。
主旨演讲
活动邀请到的创新、智慧城市等领域大咖们还为学员提供了三场精彩绝伦的主旨演讲:伦敦大学管理学院执行主任、战略与可持续系教授PaoloTaticchi为学员们带来第一场分享“ The Future of cities”,他揭示了超级城市和城市所需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为什么我们需要更智慧的城市,最后他点明了可供参考的创新方向。第二场主题演讲“中国创新生态圈”中,李纪珍教授描绘了生态圈的未来图景,并向中外学员分析了典型案例创新特点,如何发展如此迅速。在第三场关于“智慧出行”的演讲中,来自宝马中国的冯楠带着学员们深入探讨了包括路线最优化、自动驾驶、赋能打车和共享出行的系统、物流网传感器和智慧交通信号灯等在内的智慧出行蓝图。
行业专家论坛
我们有幸邀请到智慧城市的行业专家为学员们带来了干货满满的行业专家论坛。
第一场专家论坛围绕着各国的智慧城市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来自中国、英国、澳大利亚、阿联酋、新加坡、荷兰的六位行业专家分别介绍了他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大大加深了学员们对于智慧城市以及现实中建设智慧城市方向的认识和理解。
在关于“智慧城市创业精神”的第二场论坛中,我们邀请了五位行业中的创业者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其中清华校友清华x-lab创业团队真机智能创始人刘智勇在线参与了讨论,他表示创业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国际合作,与更多的人交流碰撞想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取得更加出色的进展。
项目汇报
经过一周的紧张工作,20个团队完成了创新挑战,经过第一轮评审,排名前5的团队在线围绕智慧城市议题发表了自己的奇思妙想。
第一组
“IoTeam”,提出要建设“使城市快速康复的算法”,从而解决目前第三世界国家混乱的城市管理系统。他们创造了一个两阶段系统:算法系统,用来确认受损区域;以及社区系统,用于恢复城市受损基建。其核心思想是“一次建设一街区,最终建造起能够自动康复的社区”。
第二组
“Nurtured Cities”给出的方案是“Dr.Toilet”,通过奶奶Lily的故事,展开对于UTI人群的关注。对于老年人,使用厕所是件小事,却又是件难事,因此,该小组结合了IoT设备和手机通讯,从而使得马桶变得更加智能、安全,能够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健康。
第三组
“TBC”的创意是“个人资源管家”,主要解决个人设备中的电力等资源浪费问题,比如洗衣机等家电。对此,该小组设计了一款名为“Denki”的智能闹钟,能够通过智能测距、IoT、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有效监测与提醒。
第四组
“Team of Tommorow”为了解决救护车无法快速响应呼救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救护车通过使用CCTV(闭路电视)等设备监控路面信息,从而给出救护车最快的到达路径。这项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呼救者,也能在紧急事件中起到作用。
第五组
“Touch&Go”,关注盲人的教育、运输、闲暇与用餐。在欧洲,75%的盲人没有找到工作,这个世界并没有给他们相应的关注。因此,第五组提出“Touch&Go”,使得盲人能够链接到智能城市的方方面面,通过声波扫描外界、通过盲文屏幕获得信息。
最终,经过评委综合评估,:“IoTeam”项目展示出了稳健的解决方案,其想法有极佳的现实意义,能够改变诸多社会现实问题,斩获大奖第一名。第二组的人文关怀与科技创新感染了评委,获得了第二名。第三组凭借产品的独特创意与设计感获得了第三名。而第四组“Acceler8”获得了最受观众喜爱奖。
这些项目,无论获奖与否,都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与认可。帝国理工学院E-lab与清华x-lab将持续跟进这些项目,并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不断予以资源支持。
希望本次活动的结束将是同学们探索智慧城市创新的新起点,持续为构建包容、安全和可持续的弹性城市作出贡献。
Make cities
safe, inclusiv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学生感言
一等奖获奖团队 IoTeam感言
这次的workshop和比赛使我们组里每个人都收获颇丰。我们Ioteam的6个人来自5个不同的国家和6种完全不同的背景方向能够有机会在一起共同思考智慧城市这一主题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组合和缘分。跨学科交流和文化背景多元化的优势在我们这次的合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短短的几天我们对智慧城市这一话题有了比以前更加深刻的认知:每一个主讲老师的课程都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带来新的理解,让我们不光得以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有了“我们都可以做什么”的方向。作为一个创新设计马拉松比赛,我们不光是接受了一场生理心理的双重挑战,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在创意构想和知识整合方面突破自己。感谢所有参与活动的老师和同学们!也感谢大家喜欢我们的作品!
清华大学
社科学院 本科二年级 曾可怡
通过本次活动有幸结识各领域优秀人才,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短短一周数小时内体验到头脑风暴到构建完整计划的全过程,意义非凡。团体在决赛中收获Audience Favourite Award,队员做事风格干脆利落,队员间合作交流非常愉快。整体活动体验甚佳,希望来年有机会再参与,衷心感谢活动主办方与所有工作人员!
北京建筑大学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 硕士二年级 王琮琮
在这次智慧城市马拉松活动中,我结识了许多不同专业的同学,他们让我见识到了不同领域对待智慧城市的独特见解。这几天与大家的交流让我对未来的智慧城市以及社区充满了期待,有些同学对于资源浪费的想法让我很受启发。这次活动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与不同专业的同学碰撞,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扩大了我的思考范围。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硕士一年级 于锐
这次有幸和帝国理工大学的同学们和老师们一起上课,我一直觉得用英语交流十分困难,甚至在上课以前一直担心自己听不懂,或者自己蹩脚的英文水平会被同学们嘲笑。后来上课的时候,同学们之间交流的很好,我刚开始并不能听懂,后来慢慢地都能听懂。我记得当时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是我被分到一个组里面,但是当时麦克风出现了问题,于是同学们都很友好的在等待我回答问题,后来我就用不太自信的英文水平去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周末我想去哪里?然后我的回答是我最近太累了,我周末想要去吃火锅哈哈哈。于是这个话题就被我们聊开了,关于吃的嘛,大家总是一样的。
清华大学
建筑学院 硕士一年级 刘安琪
整体活动收获很大,可以说对于智慧城市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除了这一部分预期中的知识外,还收获了创新讨论的一些技术技巧和汇报的技巧,这个是万万没想到的。当然,和帝国理工以及新加坡的朋友们交流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文化氛围对于团队协作的组织差异。感觉相对于我们,国外的同学更注重观点的交流,会希望给到每个人发声和表达观点的机会,我也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的团队协作的技巧和方法。
清华大学
软件工程学院 本科三年级 张瑄庭
团队讨论中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英国小伙伴的热情跟关心吧!在brain storm的时候许多时候发言太少英国小伙伴都会特别来问我们有没有什么看法,还让我们听不明白的时候可以打断他们。另外他们在团队组建完的时候还特地准备了破冰游戏真的特别好!我们在讨论各种问题以及想主题时都会同时考虑到不同城市的情况。例如我们组还有来自沙特,马来西亚以及台湾的同学,因此在讨论一件事时不仅限于伦敦北京,也会把自己家乡的情况加入讨论互相学习。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本科二年级 黎润祥
我与4位来自不同国家的Imperial College的学生以及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组成一个队伍,组名The Mapogos。我非常喜欢这一个组名,因为Mapogos是在非洲六只狮子群的一个组合名字,正好象征着勇闯直前的六个小组员。这一次的组队活动,我向组员们学习了很多,尤其在他们的思考方式,组织能力,与导师沟通能力,我都向他们看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机电学院 硕士三年级 张雨萌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家一起合作完成一个idea的时光,最初一个组中只有两名同学,我说出了很多我的想法,随着其他3名同学的加入,我们讨论的越来越细致,最终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选择为智慧城市中的盲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开始我们的想法仅仅是一款盲文点显产品,无法与智慧城市结合起来,后来大家集思广益,决定做一套以盲文点显产品为基础的盲人服务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5G的知识,很好的贴合了智慧城市的主题,大家一起努力编写PPT与台词script,终于在英国时间13:59分提交了最终作品,真的是惊心动魄的圆满完成任务,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为自己感到自豪。
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本科二年级 张汉林
本次课程中有互动、有游戏、有录像、有讲解,更主要的是在课程的过程中没有老师与学生之分,大家都是参与者,是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去探讨工作、生活、人生哲理。老师们讲解的内容非常全面,像介绍阿里巴巴介绍华为等等,讲解的切入点非常精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本次课程的重大意义,感谢清华大学的组织,以及帝国理工大学和其他六校的同学,很幸运认识你们!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