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2017级国际学生本科新生到校报到

清华新闻网8月23日电 (记者 李含) 8月23日,清华大学本科生新生到校报到。来自35个国家的330余名国际学生成为清华2017级新生,即将正式开启在中国的留学生活。

在紫荆学生公寓区国际学生报到现场,前来报到的国际学生正有条不紊地办理着各项手续。同往年相同,今年报到点都采用中英文双语,现场发放“国际学生生活指南”“爱上图书馆”等资料,方便国际学生快速了解在清华的学习生活。 

国际学生报到现场紧张而有序。记者 李含 摄

自2017年起,清华大学本科国际学生招生全面改革、采取申请-审核制,共有19个院系的39个本科专业向国际学生开放,具备申请资格的国际学生向清华递交申请和有效证明材料,学校通过综合测评(包括材料评审和面试)进行录取。这是清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首次采用这一方式招收本科国际学生,旨在通过多维度考核和综合评价来提升本科国际学生的招生质量。

据介绍,采用申请-审核制可以有效避免采用同样试卷测试所有国际学生导致的信度效度缺失,也可以在制度层面保证本科国际学生质量的提升,“是一次为了吸引更优秀、更全面、更多元的国际高中学生,而作出的使命驱动的改革”,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说:“采取申请-审核制并不意味着国际学生读清华本科更容易。相反,由于考核维度更丰富、考查面更广,难度不降反升。在材料评审中,我们除了要看高中阶段全过程的学业成绩之外,还要结合其国际通行考试的成绩、参与课外研究或学习的情况、参与社会活动情况、所获得的认证及奖励情况、个人申请及推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在录取总人数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由于报名人数大增、使录取率降低,通过优中选优,我们的本科国际学生质量会得到进一步提升,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

经过层层选拔,共有来自韩国、马来西亚、美国、日本、加拿大、缅甸、新加坡等35个国家的330余名国际学生成为清华2017级新生。与往年相比,来自欧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源大幅增加,国别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源结构呈现更加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来自美国的秦荣已在开始适应清华校园。

来自美国的秦荣(Roan Henry Guinan)毕业于美国著名私立高中格罗顿学校(Groton School),该中学曾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母校。秦荣的理想是成为一名银行业界精英。为此他申请了清华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乔治城大学,最终选择进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读。秦荣表示,自己选择进入清华,希望更加深入感受中国的文化,学习汉语,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清华在各方面的细致安排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清华的学生非常勤奋向上,我非常期待在这所充满活力的大学中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活。” 

首位进入“姚班”的国际学生袁宾雨。

袁宾雨(Hubert YUAN)是一名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学生,他在2016年就接到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但出于对中国的热爱,自2016年9月起,他选择间隔一年(gap year)来参加清华大学汉语进修项目,并在今年提交了入学申请,被考核录取后经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进一步考核获得该专业的录取资格,成为首个进入“姚班”的国际学生。“在清华学习汉语期间,我对清华有了更加深入了解,也更加熟悉这所大学。清华给我的印象非常好,这里的学生都很棒,我对清华的校园和生活都特别满意。”作为首位被录取到“姚班”的国际学生,袁宾雨谈了自己的感受:“我去听了‘姚班’的课,感觉这真的是一个独特的机会,能和中国最好的学生一起读书,而这个学科也非常适合我的兴趣。我计划好好学习,跟老师做研究。” 

来自马来西亚的永乐同学。

永乐来自马来西亚,即将入读人文与社科大类社会科学实验班,她获得了马来西亚最有声望的全额奖学金,同时也得到了到日本及英国学习的全额奖学金,但她最后还是选择了清华。她提前于8月21日来到学校。“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清华。清华大学好大、也非常漂亮。我去了游泳馆、荷塘,很美,清华条件设施也很好。”永乐特别喜欢中国文化,此前曾学习过9年中文。“我经常在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纸上看到关于清华的新闻。清华大学是中国的哈佛,我很喜欢清华。”永乐表示,来清华之后认识了不少来自马来西亚的同学,希望自己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在大学四年学习中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学好专业知识,有时间会加入学校社团,多参加社会服务。 

即将进入法学院学习的土耳其同学杜丽娜。记者 李含 摄

来自土耳其的杜丽娜(Duygunur Akturk)即将进入法学院学习,她表示,此次报到程序非常便捷方便,清华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自己一直希望能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我曾来过清华一次,清华很漂亮,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期待在这里的学习时光。”


编辑:悸寔 华山

转自: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