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实践 | 俄罗斯社会与核科学发展现状调研总结

1.png

支队简介

    看建 | 他山之石——俄罗斯社会与核科学发展现状调研支队是工物系的一支海外调研支队,本次实践内容分为两大块:

     (1)红色专题: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创建、崛起与解体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俄国境内留有大量遗迹,也对俄罗斯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支队此次实践奔赴多个红色遗迹,考察“十月革命——国内建设——卫国战争——解体”等发展脉络,并结合俄罗斯社会发展的现状,收获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2)专业专题: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核能的国家,现在的俄罗斯也是数一数二的核大国。苏联时期核工业、核能核技术以及核科学的发展经验曾给予我国的核工业体系、乃至我们系的创办巨大的借鉴意义。本次实践本支队溯本追源,研究在苏联解体、俄罗斯核政策有所调整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现在的核工业和核科学发展状况。

PART 1 专业调研

1.jpg

MEPhI主教学楼

专业调研 · MEPhI探访

    国立核研究大学(英文简称:MEPhI,又称莫斯科工程物理研究所)是俄罗斯最知名的技术大学之一,位于莫斯科,成立于1942年,时称莫斯科机械弹药研究所,后更名为莫斯科机械研究所。创立之初,它的任务是为苏联军事和原子计划培养技术人员。它于1953年更名为莫斯科工程物理研究所,直到2009年才更名为国立核研究大学。

    MEPhI是俄罗斯负有盛名的核领域研究机构,建校以来共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工作过(其中1名为该校毕业生)。如今,MEPhI依旧致力于培养核领域的尖端人才。

    在本次座谈会中,我系同学向MEPhI教授和同学讲解了我系人才培养体系。重点讲解了定向生培养体系。与工物系本科阶段培养更侧重打通工科平台知识、为博士阶段精进打下基础不同,MEPhI的核科学与技术方向培养更注重学科的历史渊源贯通和数理基础的训练。

2.jpg

奥布宁斯克核电站

专业调研 · 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博物馆

    在实践中,我们还拜访了位于奥布宁斯克的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早在1942年,美国科学家费米等就建成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核反应堆,但作为能源却要等到1954年,苏联才建成了世界第一座核电站,称为第一核电站,当时是苏联最高机密工程。1954年6月27日,当俄语广播电台播报出:“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5000千瓦发电量的核电站,该核电站已为苏联农业生产项目提供所需电力......”的新闻的时候,标志着核能的真正和平、能源化利用时代的到来,也因为这样的期许和预设使命,奥布宁斯克核电站的反应堆被命名为“和平原子”(Atom Mirny)。

    奥布宁斯克核电站直到退役一直都保持安全运行,安全运行50年。这期间,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经历不少动荡和变故,核电站的很多计划未能实现。但由于大量廉价电力的需求一直存在,奥布宁斯核电站一直工作到2002年才正式停止工作。现在奥布宁斯核电站成为了奥布宁斯克科学城的一座博物馆和科技馆,也就是我们参观的所在。

PART 2 红色主题与俄罗斯文化

3.jpg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红色主题

    本次实践我们参观了中共六大会址、列宁墓、列宁故居、斯大林墓、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等红色景区。1917年11月7日晚9点45分的一声炮响,向世人发出了无产阶级的呐喊,这是接受革命军事委员会指示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是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历时三百余年的沙俄统治残余发出的挑战。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十月革命。无论是列宁、斯大林还是中共六大的各位代表,他们都有着极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他们的光辉红色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4.jpg

彼得保罗大教堂

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丰富艺术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中涌现的文学家、音乐家、舞蹈家数不胜数,比如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普希金、契诃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等。街边建筑大多是古典欧式形式,高楼并不多,空气清新,绿化较好。俄罗斯人大都真诚开放,但是由于教育体系的不同,俄罗斯人普遍英语水平一般,这也对我们的实践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大众的印象相似,俄罗斯人民大都体格强健高大,但其中也不乏窈窕的美丽女性和纤细的少年。冬宫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令人惊叹于这个民族的艺术造诣之高,而俄罗斯更是古典芭蕾的圣地,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俄罗斯染上了一层绮丽的色彩。

5.jpg

圣母安息大教堂

PART 3 思想引领

6.jpg

于列宁故居雕像前合影

思想引领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如此断言。二十世纪是社会主义革命波澜壮阔的一百年,怀揣着无产阶级的觉悟,冬宫炮响、中共六大召开、苏联卫国战争,革命志士誓要将剥削人民、鱼肉百姓的帝国主义消灭。

但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在大浪淘沙中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土崩瓦解,接着被“休克疗法”掏空最后一丝血肉,而有些则依然屹立于东方——中国还在继续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

让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论的不断出现,就如同列宁撰写那本书是为了将资本主义的最新阶段用马克思观点进行解剖以填补空白一样,我们党要继续创新社会主义理论,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看待世界,加强理论实践。

每一个社会主义者,或者是做出轰轰烈烈的解放人类伟大事业的英雄人物,或者是在幕后坚持多年隐姓埋名的无名斗士。正是无数无名志士的热血,染红了旌旗,人类的解放事业才得以继续。我们也要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武装自己,在党的领导下,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

PART 4 感想与收获

7.jpg

于无名烈士墓前合影

支队成员感想与收获

胡福康:

在几天中,我们见到的是一个民族最为灿烂的文化与艺术,踏上的是一个拥有民族奋斗伟大历史的土地,了解到的都是核领域人才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这是一次受益匪浅的实践行程,俄罗斯还有更多在等待我们发掘。

王玥:

俄罗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这里,一个生存在寒冷的维度的民族,既有如同白桦树一样面对永恒的苦难坚韧不屈的品质,又有如同古典乐、芭蕾舞,以及最基础数学物理理论的严谨性格。他们见证过卫国战争的腥风血雨,苏联的建立到分崩离析,在今天依然在很多方面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

吴林峰:

本次俄罗斯实践受益匪浅。在本次行程中,加深了对于俄罗斯这个重要邻国的认识。通过对一些红色景点的参观以及与相关人员的交谈加深了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

胡祥敏:

我们常说俄罗斯是“战斗民族”,也不乏俄罗斯人行事粗糙的说法,但这次实践我恰恰看到了俄罗斯人很扎实很细腻的部分,尽管近些年来俄罗斯经济疲软,发展也落后于中国,但其在科技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有些问题反而来不及充分考虑,经济发展速度不快,有些时候反而没有那份盲目的狂热。我觉得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如何的重要指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要慎之又慎,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尤其如此。

何运孝:

在本次看建赴俄罗斯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方面了解了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历史。俄罗斯帝国建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特别是20世纪以来,列宁发展了帝国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群众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临时政府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而后苏联在我国抗日战争以及20世纪中期新中国工业建设方面都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专家、资源支持。此次实践,我们探访了列宁故居、列宁墓、红场并在莫斯科集体学习了莫斯科保卫战;在圣彼得堡,我们也登上了发出“十月革命第一声炮响”的阿芙尔号巡洋舰。身临其境地重温历史学习历史。我们也同俄罗斯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秘书进行座谈交流,了解现今俄罗斯共产主义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此外秉承工物系“又红又专”的传统,我们前往莫斯科国立核科学大学——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进行访问交流,与学院教授进行座谈,了解俄罗斯的核科学发展,也去到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反应堆参观。此外,我们还去了俄罗斯的博物馆,惊叹于俄罗斯人民的艺术才华。总的来说,此次俄罗斯实践让我更深入地认识了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历史,也了解了一些俄罗斯核科学发展的情况。

    最后,奉上本次实践拍摄的俄罗斯风光视频:

(此处请小编在公众号后台插入视频,腾讯视频链接为:

http://v.qq.com/x/page/a0924w80kap.html

 8.jpg

MEPhI标志:勒住核能的野马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