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e
源法时报
本报讯:
8月24日上午,“探源求法”支队全体成员前往巴黎公社社员墙参观学习,进行第一次党课小组活动并录制了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相关视频。
巴黎公社社员墙位于巴黎市区第20区的拉雪拉兹公墓。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最后的147名社员在此壮烈牺牲。至此,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失败。
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五月流血周的惨迹在无数次风雨的洗礼后似乎已经消失殆尽。灰白色的大理石板上,“纪念公社死难者 1871.5.21-5.28”(为法语)显得格外醒目。
通过当地热心人的讲解,支队成员了解了巴黎公社社员墙的历史。在缅怀先烈,学习革命者坚定信念和顽强抵抗精神的同时,支队成员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革命成功的不易。
今年是祖国七十周年华诞,为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支队成员在巴黎公社社员墙前合唱了《我和我的祖国》,并录制了相关视频。无论今天的我在何方,我们对祖国的热爱永远是矢志不渝的!
本报记者:申梦妮
France
源法时报
本报讯:
8月24日上午,“探源求法”支队全体成员前往巴黎公社社员墙参观学习,部分队员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邝子佳: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为先烈们的牺牲精神所震撼,感受到远在一个多世纪前革命者们对崇高理想的热切向往以及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并希望以此激励自己勿忘初心,砥砺前行。
@邓一凡:
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革命,为了国家的那种奋不顾身的勇气,引起了我的深切共鸣。
@蒋宇辰:
巴黎公社运动告诫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一定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不能以空想代替现实,得要有核心理论的支撑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牢记使命,以史为鉴。
本报记者:申梦妮
France
源法时报
本报讯:
8月25日中午,支队一行人于“川里川外”中餐厅与留学生们共进午餐。席间,支队成员们和蒋楠学长、范晔君学长、马衎学长、王斌学长、程思博学长等人就法国的核电现状,社会环境,教育模式,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交流研讨。
法国80%的电力依赖于核电,未来这个比例可能会调整到50%,大部分法国人已经习惯了核能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有部分民众希望核电比例进一步减少。
而就总体来说,法国民众对核电的态度为中性偏褒。这不仅是因为法国传承下来的是以核电为主的电力模式,还受益于法国知识分子群体对核电的支持与科普。良好的舆论环境造就了核电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让许多法国青年投身核电领域。
与此同时,法国的人们工作时长短、假期长,下班准时,效率较高,收入也有较高的保障。而现在在中国,“996”、“007”的工作模式引起了很大争议。
对此学长表示,即使对于法国这种高福利社会有羡慕之情,也并不会对国内目前的工作状况感到失望。当下紧张的工作环境只是暂时的,未来的中国社会必将越来越幸福。
本报记者:王雪晴、邝子佳
蒋楠,毕业于中山大学。目前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核能领域的流体力学相关。
范晔君,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目前为清华大学在法国的校友会会长。带领创业团队创立“方圆食里”app,致力于在法国提供优质的外卖服务。
马衎,毕业于中山大学。目前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材料辐照机理研究相关。
王斌,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曾就读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目前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材料相关。
程思博,毕业于法国工程学校。目前在法国电力集团工作。
France
源法时报
本报讯:
8月24日至8月25日,“探源求法”支队初到法国,对法国巴黎有了一个更加具体的印象。
没有来之前,总是听人们说巴黎是一个浪漫的城市,那它究竟浪漫在什么地方呢?
或许是早晨的塞纳河畔,用晨跑打开的一天;或许是街头的咖啡厅,人们临街而坐,点一份甜品,品一杯啤酒,和挚友享受午后;再或许是整洁小巧的街道,古老精致的建筑,错综复杂的地铁线路。
不管如何,巴黎不大,但并不陌生。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