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博士做客清华海外名师讲堂

清华新闻4月1日电 (通讯员 黄维云)3月30日上午,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科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博士应邀做客清华海外名师讲堂第209讲,发表题为“双螺旋:科学、文化和人生”的主题演讲。演讲前,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会见了詹姆斯·沃森博士。 

陈旭会见詹姆斯·沃森博士。杨艳宾

在会见中,陈旭向詹姆斯·沃森到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清华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生命医学学科的重要成果。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参加会见。

会见后,詹姆斯·沃森博士欣然挥笔留言:“一流大学的主要职能是要教会学生问‘为什么’而不是问‘是什么’。”(The main function of great university is to train your students to ask why? not what.)

演讲开始前,清华大学主楼后厅座无虚席。上午9时整,杨振宁先生和詹姆斯·沃森先后步入报告厅,全场掌声响起。

施一公主持讲堂。杨艳宾

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主持讲堂,并介绍了詹姆斯·沃森的经历与科学成就。

杨振宁先生在致辞时回忆了沃森-克里克双螺旋模型提出时在科学界引起的震动,鼓励同学们借此机会了解中美科学研究的不同风格与文化。

詹姆斯·沃森围绕“科学,文化和人生”这一广阔主题而展开演讲。演讲开场时,年近九十高龄的沃森饱含深情地回忆他的父亲喜欢读书、用仅有的钱用来买书、与有识之士为友的往事,使得沃森本人从小对书籍产生了浓厚兴趣。从父亲那里,沃森总结到自己学到的宝贵精神财富:追求真理,勤于思考,正派为人(truth, reason, decency)。 

詹姆斯·沃森博士演讲。杨艳宾

谈及美国的文化,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的沃森回忆说,罗斯福总统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有所成就的人应该帮助社会中的弱者。在科学界也是如此,团队合作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那些没有团队精神的人会被未来所淘汰。沃森坦言在内心深处更像一个充满活力生机的年轻人,热爱挑战,试图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他谈到从著名生物学家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学到的科学精神:“不要去做简单的问题,而要去解决真正重要的问题。”

论及交友之道,沃森认为要找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做朋友,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进步。他深情回忆了与马克斯·德尔布吕克、乔治·伽莫夫、弗朗西斯·克里克等著名科学家共事的时光,并将自己的成果归因于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遇到了启发自己思考的好老师,以及一生都在和聪明人合作。作为一个乐观向上的科学家,沃森表示自己一生都充满喜悦与激动,从来不会被难题吓倒。“当然,你需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沃森在演讲最后鼓励大家。

演讲现场。杨艳宾

在问答互动环节,沃森和在场的师生、嘉宾就双螺旋的发现历程,如何与聪明的人共事和学习,中美文化差异及生物学和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关系等展开了交流讨论。沃森时而幽默诙谐,时而直言直语,时而陷入深思,时而开怀大笑,现场不时地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杨振宁先生、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和傅新元教授也积极参与讨论。

此次讲堂由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主办。

人物介绍:

詹姆斯·沃森,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带头人之一。1953年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合作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DNA之父”。他一手将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分子生物学中心。20世纪末,沃森领导人类基因组计划,该计划成功地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推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基因组学时代。

供稿  国际处、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  编辑:悸寔 华山

转自: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