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8月14日电 (通讯员 李文雅 王祎)8月12日,“感知中国” 暑期项目闭幕式暨毕业青年论坛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出席论坛并讲话。
“感知中国2016”暑期项目是清华大学首次启动的校级暑期项目,旨在进一步加强清华大学作为中外学生相知互益的纽带作用。项目致力于为国际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了解世界的中国,了解中国的世界”的平台。项目为期两周,分为经济、教育、建筑、环境、城市、女性等六项热点主题。共有来自26个国家的141名学生参加。项目闭幕式以青年论坛的形式通过海报展览、汇报展示、人体雕塑造型和诗歌创作等形式,全方位呈现了六组学员的研究成果和中国体验。
郦金梁致开幕辞。
清华大学国际处处长郦金梁为论坛致开幕辞。他指出,“感知中国”暑期项目是清华大学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的青年人,为中国及世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建言献策。学生们积极探讨的环境、经济、女性发展等问题是中国和世界关注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会为我们带来一个可持续的、更公平的、更和谐的世界”。
施一公作总结发言。
施一公作总结发言并为清华大学“感知中国”暑期项目致闭幕辞。施一公对学生们的展示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各小组的汇报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分别用insightful(有洞察力的)、comprehensive(综合的)、fascinating(吸引人的)、interesting(有趣的)、in-depth(深入的)和scholarly(博学的)六个词来总结教育、环境、建筑、城市、女性发展和经济组的表现。他指出,在这两周时间里,‘感知中国’项目的学生们不断迸发出的新奇想法,令人印象深刻,希望通过感知中国项目,能够让同学们更近距离地体验中国,探索中国,研究中国,更透彻地了解中国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并认清同学们自身在其中可以发挥的潜力和能力。
施一公说,“即使你们回到自己的家乡,也希望你们能记住清华,记住这些新认识的小伙伴,记得这段难忘的经历”。最后,施一公和学生们共同向参与项目的所有专家学者、老师、学生志愿者以及在各个岗位坚守的校园工作者们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参加项目学生合影。
来自英国的Jessie Thornton和来自荷兰的Geert Groeneveld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致辞。Jessie用新学的中文说到,“谢谢清华,谢谢清华的老师!‘感知中国’项目对我们的思想、生活和社交有很深的影响。”
论坛上,教育组的展示内容以时间为线,梳理了东西方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及差异性,深入分析了中西方学生从入学考试、课程设置、校园生活到毕业整个过程中的教育特点和异同,引发思考。在汇报过程中,该组同学特别强调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肯定了当代中国教育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指出一些不足,并以学生的视角提出改善建议。
环境组学员用传统中国文化中“水”、“气”、“火”、“木”四大元素,来概括当今中国面临的水资源、大气、能源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国家气象局、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和国家电网的实地调研,环境组的学生们坦言,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对环保事业做出的努力,并对中国的未来环境治理充满信心。
女性组利用照片、书法、手工折纸、简报、简笔画等方式记录了女性组的参访足迹与发现的问题和挑战,并通过汇报环节,详述了“剩女”、“网红”等社会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女性发展问题,同时分享了他们参访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女子大学等地的经历和感受。
展示环节的人体雕塑演示部分生动有趣、异彩纷呈,体现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环境组利用内方外圆的铜钱造型,表明环境既要有规矩被约束又要圆融的含义;建筑组搭建的故宫造型,再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和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教育组利用千手观音造型,表达了他们认为教育事业只要每人都贡献一份力量,就能创造奇迹的决心;城市组手拉手的大团圆造型记录了他们来自五洲四海,相聚在北京,走遍各地的美好回忆;女性组的造型别致生动,他们用女扛男的方式展示了两性的平等精神;经济组的汽车造型则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他们带来的震撼。
清华大学国际处副处长钟周、哲学系教授肖巍、工业工程系副教授顾学雍、美术学院副教授付志勇、环境学院副教授鲁玺、美术学院服务设计研究所副所长Christopher Mustafa Kirwan出席论坛。
供稿:国际处 编辑:田心
转自:清华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