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迹渡四海| 留于察,学而思——我的MIT访学感悟

PART 01

首先,在访学期间,我对如何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有了初步认识。

未来科学的发展方向,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但学科交叉研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经过最初两个星期的“摸爬滚打”,熟悉了各位同事的工作领域、研究方向,我发现,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向,就是本学科擅长,但相关学科尚未覆盖之处。

作为管理学背景出身的我,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公共政策分析,其本质是对人的智慧的整合与运用,而所交换实验室的科研重点是技术的实际运用,由此,我选定分析新技术带来的政策变化与影响作为研究的突破点,得到了国外导师的肯定。

学科交叉研究的重点,在于找到自身的最大长处在新的领域能够起什么作用,应立足本专业,放眼所交叉的学科,而不是一味地投入对方领域。否则一方面失去了准心,在浩如烟海的陌生知识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忽视了自身最可取之处。


PART 02

其次,是国外的科研素养与氛围——自主研究的兴趣更为浓厚。

就科研本身而言,国外的研究氛围除了定期会议外,很少有其他庞杂事务,可以更好地投入自己的研究。研究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没有时间,一切白搭。国外的科研团队虽然也要求成果,但时间限度上较为宽裕,平常“全靠自觉”。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当完全没有任何人催促你干什么的时候,真的会“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时,研究本身的兴趣大于任务驱动,所得出的成果往往更有意思,也更有创造性。比如,我们组有一位欧洲同事,研究题目不大,但是他就喜欢这个,最终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很不错。

PART 03

第三,要给“思考”留有时间与空间,沿着特定思考方向不懈琢磨。

国内的生活节奏极其迅速,每天行军打仗、各奔前程,这是工业化大生产的效率,也是我们取得一系列改革开放成就的前提。但就创新领域而言,需要快、慢结合,能够有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思考后,才能快速地推进,生活的节奏有时需要放下来,仔细思考细微的变化。

伴随着成长,各种名人故事让人羡慕不已。比如:牛顿因为苹果掉到头上,想到了万有引力,伦琴偶然更换实验设备发现了x射线,弗莱明忘记盖试验品的盖子找到了青霉素......仿佛他们一瞬间就抓住了成功的契机。但实际上,牛顿天天都在思考力的相互作用,伦琴每天进行放射性实验,培养细菌就是弗莱明的日常工作。如果没有思考的空间与习惯,牛顿可能因为头疼把苹果扔的远远的,伦琴会要求生产厂商更新底片,而弗莱明将把青霉素当废品处理掉,因为他们“没空”,而这样一来也就丧失了创新的良机。

留学是观察、学习、思考的过程,是交换、比较、悟道的升华。留学过后,看到了美国先进的科研体制、充满活力的民主制度、丰富的文化,也让我能够更加客观看待美国,不再跟“梦境”中的美国谈恋爱。

包裹着民主、平等、自由等所谓“普适价值观”的美国社会与文化,平常看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如新冠肺炎、黑人集体抗议等,剥开了华丽的外表,也有现实主义的体现。

陈绮贞唱道:“你品尝了夜的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北京,却说不出什么场合我曾让你分心,说不出旅行的意义。”虽然访学的过程很复杂,收获的意义很多样,但有一个感受是清晰的:真实地看待一个国家、事务,看它的可取之处,也意识到它的不足,兼收并蓄,才是强盛之道。

/ 作者信息 /

韩博,现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互联网全球治理。

2019年公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进行一年的联合培养,在此期间,主攻网络空间治理方向中的网络安全研究,策划并完成了独立项目《数字贸易中的网络安全准则与未来发展趋势》。


相关链接:

清华海外学习 《清迹渡四海| 留于察,学而思——我的MIT访学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