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7日到2020年2月9日期间,我有幸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R)进行交流访问,在生活上我体验到了美国当地的风土人情,在科研上我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可以说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
初到美国,一切都很新鲜
在生活上面,由于是第一次来美国,所以一切都很新鲜。我从洛杉矶入境,之前经常听说有人被莫名其妙禁止入境或者关小黑屋的经历,因此内心又激动又紧张,直到顺利入境后才放下心来。当地的美语音调和常用表达都和之前在国内学的英文有些不同,又加上我的听力口语本身欠佳,很多时候我不能完全听懂他们的对话,所以“sorry”、“excuse me”就成了我的口头禅。起初是连听带猜地进行交流,过段时间经过不断的交流锻炼,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都提高了不少,基本上可以顺利交流了。从洛杉矶机场坐车前往学校所在地Riverside的路上,司机师傅是位华人,热情地向我介绍着加州的气候、文化等内容,让我对一切充满了期待。
亲眼看到好莱坞山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洛杉矶浓郁的文化特色。沿着高速不断前行,路边的建筑也逐渐地从洛杉矶的高楼大厦慢慢过渡到Riverside的一两层小平房。由于南加州的气候比较干燥,离沙漠比较近,这里的植物种类不多,基本上以耐寒的棕榈树、仙人掌等组成,山上植被也很少。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可能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强,在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少野生的小松鼠、兔子、小浣熊,还有不少叫不出名字的小动物,甚至有一次还见到了蛇。
由于美国的人工成本比较高,所以在外吃饭比较贵,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家自己做饭然后带饭到学校吃。我也入乡随俗,从头学起做饭,算是掌握了一项基本生活技能。这里各国文化交汇,各种风味的美食都能找到,学校里中国学生非常多,所以周围的中餐馆很多,我也就经常可以吃点中餐,感受一下家乡的味道。在美国生活了一年,除了体会到了美国各式各样的丰富文化和高科技,也体会到了美国公共交通不够便利、人工成本高的缺点,在各个方面加深了我对美国的了解。
畅快的沟通促进高效的科研
在科研方面,因为当时清华的项目还没有完全结束,所以刚开始的两个月主要围绕之前的研究展开,在遇到性能瓶颈时,实验室的博士后Sameer给了我不少帮助,在4月份的时候,项目最终顺利通过作为合作方的华为的验收。之后,实验室的导师K. K. Ramakrishnan(简称KK)教授建议做一个serverless相关的课题,在KK和Sameer的帮助下,我们调研了多种开源平台,并进行了安装和性能比较,在9月份的时候进行了一篇投稿,并被顺利接收,之后我去UC Davis进行了口头报告,并进行了交流学习。随后,在对比多款开源平台后,我们结合多种因素选择了Google主推的Knative平台,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实验,最后决定了改进方向。在这个新研究课题的调研、找问题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如何定位新问题,如何充分调研,如何选择实验平台等科研技能。KK的实验室人数比清华少了一半还多,所以KK教授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每个学生身上,而且Sameer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我们科研,所以我每周都会与KK和Sameer进行多次交流,这对我科研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大帮助。实验室组会的频率是每周一次,和Jiasi实验室(3人左右)一起开,所以加起来组会也就10人左右。组会上基本上是有一个人做主要汇报,之后教授轮流询问每个人的进展,大家一起提供相应的帮助,所以整体交流的效率很高。在我做汇报时,其他同学还会帮助我记录大家提到的改进点、建议等,让我很受感动。除此之外,在这段期间里我还收到了之前与KK教授合作投稿论文的录用通知,KK教授、Sameer老师后来对我也提供了很多帮助,最终这篇文章拿到了最佳论文第二名的奖项。
美式大学课程带来更开放的体验
在学习上,虽然我不需要在这里修学分,但是我想体验一下这里的课程,并且KK也建议我参加他的云计算课程,于是我以旁听生的身份参加了这门课,和选这门课的同学一样,我全程参与课程的全部环节。这门课程不仅包含闭卷考试,而且课程项目占很大比例,甚至更受重视,在选题、最终报告前都需要在全班进行展示,并回答教授和同学们的问题,内容比较充实。我参加的另一节课是一门交流讲座课,由邀请的专家针对一个话题进行讲座,每次都是人满为患,大家都比较活跃,在讲座中、讲座后经常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参加讲座让我对前沿热点有了更多了解。此外,UCR的国际学生办公室针对留学生专门开设了一门英语课,帮助大家提高英语水平,课堂上老师会设定一个话题让大家相互讨论,并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小游戏,组织外出爬山、聚餐等活动,寓教于乐,十分有意思。在这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英语水平,而且学习到了美国文化,交到了很多朋友。
感谢CSC和清华大学给我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得以有这一次宝贵的对外交流机会;感谢KK老师、Sameer老师、李丹老师对我科研上的指导,让我少走弯路,受益匪浅;感谢KK实验室同学们的热情帮助,帮我解决了生活、学习上的诸多问题。
相关链接: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访学归来】李峻峰:在寻求变化的环境中才能加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