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对话100+10 | 担当时代重任,参与全球治理

姚望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1988届校友

■ 1991年7月至1995年7月任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

■ 1998年12月至2002年3月任中国贸促会北京分会会长、党组书记

■ 曾长期在博鳌亚洲论坛担任领导职务

■ 现退休并兼任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亚洲教育论坛组委会秘书长

为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充分挖掘校友“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成长历程,社科学院“清华担当,走向世界”校友访谈支队的同学于2020年8月2号采访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1988届校友姚望学长。

姚望 | 校友供图


文理兼修,体会思想碰撞

本科在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学习期间,姚望就感到,计算机不仅仅是一个计算工具,更是一个管理工具。基于这种理解,姚望学长选择学校图书馆管理软件的编程和设计工作作为毕业论文的课题。

本科毕业后,姚望学长来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教育管理专业,继续探索理工科和文科融合的可能性。在谈及清华的学习生活时,学长印象最深的就是清华的老师和清华的学习风气。


“所有老师们都有很深的功底,当时给我们上课的每一个老师都让我们十分佩服,”学长回忆到,“他们都有很高的学识,也有很好的人品,这一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此外,学校还有非常好的学习风气。课上课下的讨论气氛都非常活跃,大家对于关注的话题畅所欲言、深入讨论,极大促进了思想的碰撞。


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治理

姚望学长在博鳌亚洲论坛任职期间,积极推动亚洲各国在经济、生态、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合作。

姚望学长参加中法论坛 | 校友供图

2002年非典期间,刚成立不久的博鳌亚洲论坛勇敢承担起应对区域危机的责任:召开国际视频会议,组织专家讨论非典可能带来的危害及相应的对策。姚望学长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会议的组织和安排。


各国专家在会议上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非典的影响将会很快过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将十分有限。在当时整个国际社会对非典较为恐慌的情况下,该结论推动了国际社会更加沉着冷静地应对非典。而后的事实也证明了会议的结论是正确的:非典在几个月后戛然而止,社会政治经济受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小。


对于这次的新冠疫情,博鳌亚洲论坛同样举行了视频连线国际会议,邀请各国专家讨论疫情的危害及对策,为国际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寄语后辈,期待全胜青年

谈到青年成长,姚望学长特别强调几个关键词:时代重任、文理兼容、包容开放、宏观思维。


学长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总体来讲是顺风顺水的,发展的速度和成就为世人瞩目。同学们有这几十年的平稳发展的经验,但是还没有经历大风大浪的经验。

而今,大风大浪已至。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积极适应变化,为我们的国家冲破这些大风大浪,达到胜利的彼岸。学长衷心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跟上这个时代,我们的每一个同学也能够跟上这个时代,真正地担负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

姚望参加亚洲教育论坛|校友供图

姚望学长提醒同学们:人的知识面决定了思维模式和思想的成熟程度,过窄的知识面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这一理念与清华近年的通识教育探索不谋而合。

随着越来越多的清华人走上国际舞台,清华大学将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学长建议同学们培养自己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宏观的思维能力。任何国家、民族和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有相互学习,和平合作,才能互为动力,共同发展;只有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才能真正看清全人类的事。

无论是文理兼容的开放心态,还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担当和气魄,亦或是对后辈们提高全球胜任力的真诚寄语,姚望学长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清华人独特的担当和精神底色。

Q&A

访谈摘录

Q:学长本身本科专业是读计算机,想了解一下是什么让学长决定在硕博阶段去攻读教育管理和经济学?


计算机看起来是理工科,实际上它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深深感到,计算机不仅是一个计算工具,其实也是一个管理学工具。我的毕业论文就是我用计算机的技术来进行学校的图书馆管理软件的编程和设计工作。

我虽然学的计算机,但实际上是在学习期间,特别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对管理学就有一些了解,和老师们学到很多东西。在毕业以后,正好赶上清华大学开始招收一批本科是理工科,但是来清华大学学习文科的学生。这是清华大学的一个特色,她的文科学生来自于本科是理工科的学生的。这样能够为我们国家培养出一批横向发展的人才,就是有理工科基础,同时又在研究生阶段开始学习文科


所以一个是国家的需要,一个是我本科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和管理和教育管理相关的这样一个毕业论文,就把我引导到了这样一个教育管理的专业上。

Q:想问一下学长的看法,未来的学生到底应该文理兼容还是专业单修?


我认为应该是文理兼容的,因为人的知识面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的成熟程度。单纯的知识面,过窄的知识面都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马克思一个重要的学说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的最高、最完美的发展状态是什么呢?就是全面发展,而不是单一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要全面发展,应该文理兼修。

同时,即使是专家,可能今后会在某一个专业有很深或者很高的造诣的时候,你也会发现,在你攀得越高,扎得越深的时候,广博的知识面基础于你越有好处。知识面过窄的人往往会思维方式过窄,思维方式简单,会影响到你真正成绩的发挥。

所以我觉得总的来讲,人应该全面发展,即使你想高攀,想深挖,也需要一个广博的知识基础。

Q:博鳌亚洲论坛作为区域性的国际会议组织,学长认为博鳌亚洲论坛在新冠肺炎这场突发性的公共危机面前扮演着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我们对于这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是有着充分经验的。我们回忆一下几年前的非典:博鳌亚洲论坛那个时候建立不久,但是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勇敢地承担起了这样一个应对区域危机的责任。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召开了视频会议,组织专家讨论非典可能带来的危害和我们的对策。当时我做为一个主要的负责人,我的团队和国家的红十字会一起在亚洲大酒店举办了这样一个视频连线,有几十位专家来参加了这个国际会议,同时现场也有几十人参会。

在这个会上,大家就对突如其来的非典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非典的影响将会很快过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将是十分有限地。这样一个重要结论在当时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当时大家对非典是比较恐慌的,我们这个结论作出以后传播向了国际社会,对于稳定军心,对于大家更沉着冷静地对付非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后地事实也证明了我们那次国际会议的结论是正确,果然在几个月之后非典就戛然而止,社会政治经济影响的范围确实是比较小的。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和非典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我们有了上次这样的经验,我们也同样举行了国际会议。但是由于这次的不可确定性较大,专家们预判的准确度等就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博鳌亚洲论坛也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的。

当然,还有一次博鳌亚洲论坛应对公共危机的经验,就是那年非典之后的印尼海啸,当时也造成了很大的生态危机,影响面也是很宽的。后来我们及时召开国际会议,特别是发起了国际捐助活动,为印尼海啸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对那次海啸的处理,博鳌亚洲论坛也是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之,博鳌亚洲论坛作为一个亚洲的区域组织,对于亚洲的公共事务,是积极参与,而且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了的。



Q:学长对清华明年110周年校庆,有什么祝福献给学校,和送给学弟妹们勉励的话吗?

我觉得现在学校的发展面临着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们学校的要求,对我们教育要求就特别高了。我们国家正在迅速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多风浪,碰到许多干扰,而且这些干扰和风浪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超出我们的预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的教育就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

比如说,过去我们的教育很多是向发达国家学习,我们是处于追赶状态。那么现在给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什么?就是我们需要更多的自己的首创。跟在别人后面跑和领跑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能不能适应这个领跑的状态,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领跑的人才,我觉得是对我们清华大学的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和挑战。

其次,在这个世界百年巨变、大变局过程中,需要我们有更好的预测、预判能力,需要我们有更强的形势分析能力。清华大学作为国家级的智库,应该在这方面有所贡献。我们不能在国际社会上老打遭遇战,我们要能够打一些主动战。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我们的智库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对形势有更科学、准确的判断,能够对很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难,甚至是别人设的陷阱,有所预判、有所分析,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这又是对清华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

对我们的同学们来讲,面对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变局,是很关键的。我们有40年的改革开放的经验,应该说这40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总体来讲是顺风顺水的,国家发展的非常好、也非常快,发展成就为世人瞩目。但正因为发展地非常好、非常快,才会引起很多势力的不满、嫉妒,甚至是恐惧。在这个过程中就给我们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你们有这几十年的平稳发展的经验,但是你们还没有经历大风大浪的经验。

我们现在面临的就是一些大风大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同学们能不能适应,能不能很好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冲破这些大风大浪,达到胜利的彼岸。你们是不是做好了准备,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所以我衷心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跟上这个时代,我们的每一个同学也能够跟上这个时代,真正地担负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任。

同学感想

整个访谈过程当中,姚学长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我们分享他的心得并且给予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指导。尤其谈到博鳌亚洲论坛时,姚学长更是让我认识了从该组织领导层的高度是如何看待博鳌亚洲的发展以及各种国际趋势。衷心感谢姚学长为我们指点迷津!

——区殖诚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访谈,便很幸运地聆听了姚望学长的谆谆教诲。学长从本科计算机到研究生教育管理学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学科交叉的生动事例。他对于文理兼修、拓宽知识面的强调也与这一年我所理解到的通识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在非典、海啸和新冠疫情等等公共危机面前,博鳌亚洲论坛勇于承担责任,讲述之中我看到了学长的广大胸怀,看到了为世界带来改变的理想如何落实于行动中。在短短的访谈之中,学长平易的话语中无处不体现对民族、对世界的责任感,对我启发颇多。

——薛文慧

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姚望学长在全球性危机和变局前不慌不惧,勇于担当重任,积极探寻合作解决危机的路径,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是我们后辈的榜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青年应心系民族与世界,提高自己的全球胜任力,努力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世界。

——胡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