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大地 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 清华大学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

2016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鼓励和要求我们“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自信、保持特色”。清华大学有着良好的国际办学传统,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国际化办学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够强、国际化管理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逐渐暴露。从问题导向出发,学校于2017年启动“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20计划”),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一、统筹全校力量,实施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

重统筹,抓落实。围绕“2020计划”,建成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高校治理体系,学校成立由主管副校长担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由20余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三年来,先后召集21次工作推进会,坚持问题导向,列出任务清单,将学校顶层设计与师生建议相结合,逐项推进落实并建立长效机制。“2020计划”实施以来,全校70余个部处、院系及学术单位广泛参与,落实603项具体任务。

建机制,强队伍。建立完善覆盖全体国际学生的工作协同机制,由教务部门统筹国际学生的招生、教务、学位等工作,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事务管理和发展支持等工作,国际学生学者中心负责国际学生涉外事务归口管理与服务。加强工作人员能力建设,连续举办覆盖机关、后勤、外事、宣传、学生工作队伍的“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培训班,聘请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人员和外籍职员补充工作队伍,持续提高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水平。

二、聚焦“在地”建设,提高服务管理国际化水平

实施趋同管理,促进中外融合。推动“培养要求趋同、日常管理趋同、发展支持趋同”,进一步把国际学生教育融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20179月,发布《国际本科生课程修读管理办法》,将国际学生教学计划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推动中外学生培养标准一致。20189月,发布《关于完善国际学生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配备国际学生辅导员和德育工作助理,将国际学生纳入学业指导、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学生发展支持体系。完善入学教育,2017年起开展国际本科新生拓展营,2018年起国际研究生新生全程参与研究生入学教育。开展中外学生混合住宿,2017年至今共有来自29个国家的209名国际学生入住国内学生公寓,有效促进了中外学生交流融合。

加强人文关怀,注重文化浸润。持续优化国际学生管理服务流程,推进工作文件、指南手册、网站信息系统双语化建设,同步推进校园建筑、交通标识、食堂菜单等公共设施双语化。构建校园多元文化社区,建设51处新型学生公共交流空间,提供高品质的交流与生活环境。持续举办“中国根基,清华精神”系列讲座,让国际学生学者感知中国国情、浸润清华精神。组织211名中外学生参与“洞察中国”实践,帮助国际学生了解中国国情。通过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支持国际学生社团组织和国际学者俱乐部、组织国际学生学者新年晚会、举办国际文化节等方式,全面营造和谐共生的国际化校园氛围。

三、落实全程贯通,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持续优化国际学生生源结构。完善国际学生招生制度,生源结构和质量持续提升。2017年在本科国际学生招生中推行“申请-审核”制,实施国际研究生“硕博贯通”的招生及培养,招收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秀国际学生。完善国际学生奖学金评定制度和经济资助体系,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奖学金基础上,设立优秀本科国际新生奖学金,国际本科新生奖学金覆盖率超过40%。国际研究生新生中,超过60%的硕士生和85%的博士生获得各类奖学金资助。2019年在校国际学生共4012人,来自133个国家,国际本科生生源国别数比2016年增长约一倍,国际研究生超半数拥有世界一流高校学历。通过苏世民书院和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持续吸引全球优秀学生学者。

全学程贯通国际化培养模式。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截至2020年底,共开设29个全英文讲授研究生学位项目,55个国际合作培养双授联授研究生学位项目。建设一流英文授课体系,2020年全校英文授课课程708门。成立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建立课内课外、境内境外、线上线下培养体系,建设18门全球胜任力教育改革示范课程、17家海外社会实践基地,把全球胜任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海外学习平台,2019年共派出8771人次学生赴海外学习。构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工作体系,截至2020年底,累计输送中国籍学生224人次赴54个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其中实习地在海外的136人次。

四、发挥综合优势,着力提升全球声誉和影响力

拓展全球科技合作网络。20165月,设立自主科研涉外合作专项和种子基金,邀请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建项目联合资助机制,推动形成国际科研合作生态。截至2020年底,已与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近20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战略科研合作协议,并启动联合种子基金项目160余项。围绕重点学科方向搭建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平台,重点支持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的联合实验室建设,加强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持续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和学科发展目标,以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或成立校企联合研究机构为载体,推进与国际产业领军企业合作。

促进全球传播能力提升。将原海外宣传办公室改为全球传播办公室,进一步统筹海内外传播资源。202012月,发布《全球传播工作行动计划》,加强内容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品牌建设和综合能力建设。深化与政府、媒体、学术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打造首都高端智库传播平台。邀请境外媒体来校集中采访,建立覆盖五大洲的全球媒体沟通网络。组织传播重点涉外活动,打造世界和平论坛、气候变化大讲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实现全球多语种报道。20206月以来,共发起74场次在线直播,全球观看量超过600万。

五、实施全球布局,建设新时期全球伙伴体系

开创国际化办学新格局。稳步推进全球战略海外布局,先后建设全球创新学院、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东南亚中心、拉美中心四个海外基地和中非领导力发展中心,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先后倡议成立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世界慕课联盟等多边组织,为世界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先后成立日本研究中心和俄罗斯研究院两个重点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多层次全球合作伙伴体系,与50个国家的293所高校、研究机构及国际组织签署校级合作协议。

携手应对全球疫情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设立春风基金国际科研项目支持计划,推动大学开展抗击疫情国际联合科研攻关。作为亚洲大学联盟主席单位,主办全球14所大学领导人共同参与的大学抗击新冠疫情特别工作会议,加强海内外高校间疫情防控交流,深化教育科研合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全球大学特别对话,与耶鲁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分别联合举办中美大学校长论坛、中意大学校长论坛,凝聚全球抗疫力量,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

 2018年以来,清华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四大排行榜全部位列国内高校之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综合排名蝉联亚洲第一,国际影响力和全球声誉显著提升。未来,清华大学将以更高标准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及创新人才培育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进一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单位:国际处 责编:吴筱君、钱浩君 核发:丛振涛)

原文链接:扎根中国大地 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 清华大学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