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高等教育国际化:从理论到实践

国际化,或更准确地讲叫国际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是未来高素质人才衡量的要素之一,人才质量的一个新维度。高质量人才可以有很多评价要素,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职业操守等,而国际胜任力将是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我们讲国际胜任力,这个词目前国内翻译较多的说法叫国际竞争力,其实更贴切地说应该叫胜任力,表示能在国际环境下或国际舞台上自如地行走,包括能有效地交流表达,有跨文化的理解力,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共处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出境体验,也可以在校园国际化氛围中熏陶。今后即使不出国,在国内工作,工作环境和工作可能都是国际化的,所以有国际视野,有跨文化的交流能力,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很好的交流沟通、配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国际化,而是怎么国际化的问题。

说到国际化培养,以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为例,学校有一中一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可以通过国家公派计划、清华博士生短期访学计划和导师国际合作研究等途径赴境外学习;还有一种是参加国际会议,学校和导师共同资助博士生参加各学科的学术会议。国际会议基金项目已执行十几年了,目前也拓展支持硕士研究生。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与同行学者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能力。当然我们有很多导师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和科研合作机会来支持自己的研究生出国培养。2014年有2200多人次博士生出国,有超过63%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期间有出境经历,我们希望这个比例进一步提高。学校会努力争取资源,为研究生的国际交流开拓渠道。

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培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导师的国际交流资源。我们还特别希望这种国际合作最好是双向的流动,过去以我们的学生走出去为主,现在我们可以做成学生的双向流动,做到中外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

此外,一定要注意一个误区,就是不能说只有出国学习才能叫国际化,如果在本土学校里就有国际化的氛围,这也是国际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元化,我们希望来清华攻读学位的国际研究生来自不同国度。学校里来自不同国度的学生越来越多,不用出国就能感受多元群体交流的氛围。从学院上来说,人文社科类院系对国际学生有吸引力,工科里面工业工程系和汽车系因亚琛工大合作项目是最早的成规模接受国际学生的系,现在涌现了一大批工科院系开设了英文项目,招收国际学生。

在过去的近十年中,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的规模有很大发展,质量也在稳步提升。从06年开始,我们很多院系开设了英文课程,特别是开设了面向国际学生的13个全英文硕士项目。此外,我们还有30个双硕士学位项目,比如与德国亚琛工大合作的我校第一个双硕士学位项目,中德双方硕士生均在对方学校学习一年,完成联合培养方案的要求,分别获两校硕士学位。开设英文项目对吸引更多优秀国际学生来清华攻读学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非英语母语国家积极拓展国际生源扩大国际影响力所采取的有效做法。

清华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应有一批主要学科提供一流的研究生学位项目,具备吸引国际优秀学生的竞争力,如果这些学科能吸引国际学生,那么清华校园里一定会有国际化氛围,目前,有一个新词叫Glocalization,即“本土国际化”,指的就是能够让本土学生享受国际化氛围,上课的时候能遇见国际学生、参加的社团有成员是国际学生,无时无刻都可以沉浸在国际化氛围中。

(本文作者:清华大学国际教育办公室主任 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