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从游文化,打造海外课堂,提升全球胜任力——清华大学师生赴巴西开展“丝路新探”实践调研

    7月12日至28日,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钰教授、范红教授的带领下,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经管学院、公管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化工系、物理系、能动系和新闻学院等9个院系的12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巴西共同开展“丝路新探”海外社会实践,研修了一场精彩的“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

                                                                 青年为重,启民心相通之行

    40多年来,“有颗中国心的巴西人”卡洛斯·塔瓦雷斯坚持关注和研究中国,撰写了关于中国的10本书籍和500多篇文章,让巴西人通过他的文字认识并走近中国。中国驻里约李杨总领事与支队师生共同拜访了这位民间使者。“世界、尤其是巴西对中国知之甚少,因此我毕生都致力于让人们了解我热爱的中国。”谈至动情处,塔瓦雷斯饱含热泪。

                                    清华师生拜访卡洛斯·塔瓦雷斯先生和中国驻里约李杨总领事 陈凯宁 摄

    巴西与中国互为地理“对跖点”,被视为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度之一。但塔瓦雷斯并非孤例,全程近5万公里的飞行里程,师生们见证了更多人文相通的成果与潜力。

    在马累,支队走访了由中国国家电网巴控公司赞助的“马累明日之潮交响乐团”公益项目。以音乐为途径,中国企业为巴西贫民阶层青少年提供了一种远离犯罪、走出贫困的可能,也探索出一条民心相通新路径。交流最后,乐团邀请师生共唱中国经典曲目。

    “当我和孩子们一起演奏《茉莉花》,共同奏唱《我的中国心》时,我才第一次感受到歌词中的长江长城是如此激扬振奋,感受到中国心可以和世界大家庭这样亲密的连接交融。”人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张子涵感叹道。

                                                          清华师生与马累交响乐团共唱“我的中国心”

    支队先后走访了里约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环境学院,里约联邦大学工学院,圣保罗州立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卡斯帕·里贝罗基金会新闻学院,并与相关负责人就双方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国际教育合作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所长Anna Jaguaribe表示,中国的快速发展经验为巴西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但目前对于彼此的认知仍极为有限。巴西学者愿与清华一道,培养立足本土、服务全球的青年人才。

                                                          清华师生走访里约天主教大学 陈凯宁 摄

                                                                    生态为先,开文明互鉴之旅

    支队此行聚焦于巴西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在“地球之肺”里感受人类命运与共。

    亚马逊一课,是关于倾听的一课。巴西生态保护的思路是什么?亚马逊州审计法院Yara Santos院长和Julio Pinheiro大法官,从立法与监察体系介绍政府作为;国立亚马逊研究所从环境动力学、人居环境等领域,讲解雨林开发现状;亚马逊联邦大学校长Sylvio Puga和亚马逊州立大学校长Cleinaldo Costa着眼于应用型课程开发经验分享。支队成员、公管学院2017级硕士生孔迪(Gabriel Camargo Condi)也是第一次到访亚马逊。“作为一名巴西人,这是我第一次从旁观者角度了解我的国家,与外国人深度谈论我的国家,这种经验是宝贵且独特的。”他说道。

                                                        清华师生参访亚马逊州审计法院 陈凯宁 摄

    亚马逊一课,是关于体验的一课。如何真正领会雨林为人类带来的物质与精神财产?步入林间,参天树木、游鱼飞鸟环绕身旁,才知生物多样性保护可贵;深入原始部落,土著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交织,方得文明多样性守护不易;近观农场庄园,近代殖民开发与反殖斗争声仍不绝于耳,才能明白历史的波澜壮阔。

    正如支队长、新闻学院2017级硕士生刘书田所说,“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不能只在纸面上、教室里、或会议室里,而是要真切走入每个关键场景,重视实践中人与人间的学习,唯有这样才能获得关于异文化的全面真实图景。”

                                                           清华师生走进亚马逊雨林 陈凯宁 摄

    雨林对2万公里外的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在物理系2016级本科生韩同航看来,中国当前正深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认知比技巧更重要,这是我们应向巴西认真学习的一课。”他说道。来自台湾的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崔德辉也借此扩充了自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亚马逊这堂课,让我重新认识到共同体的宽与深,不仅只有人类民族、种族、文明间的持续沟通,还要让人与地球产生连结,要与所有物种同呼吸、共命运。”

                                                                  能力为本,探青年成长之路

    “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至关重要。清华大学开设《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的尝试值得称赞,这种课程设计,本身就是中巴人文交流的优秀体现。”中国驻圣保罗陈佩洁总领事会见支队时说。同时,她勉励同学要学好本事,做好人,在深刻认知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培养独立人格与全球意识,做主动发出中国声音的新青年。

                                                    中国驻圣保罗陈佩洁总领事会见清华师生 陈凯宁 摄

    体验式、参访式、讨论式教学是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以“不同的主体,共同的责任”为题,师生与圣保罗州环保厅、里约市政厅、绿色和平组织座谈,走访伊泰普水电站、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拉美最大私营电视台Globo等本土知名企业,了解巴西发展经验与多元治理模式;以“根植本土,彰显责任”为题,师生在央视拉美中心记者站、三峡巴西公司、中国交建南美区域公司、国家电网巴西公司、圣保罗华人协会调研,强化对中国道路的理解与信心。

    来自香港的人文学院2017级硕士生黎颖骏深有体会:“巴西人已开始反思西方模式的有效性,与此相反,经常被唱衰的中国模式却在这里生根发芽。”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进一步明确了作为清华人的使命担当。着眼于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经管学院2014级本科生詹子良则更多关注中国企业如何提高海外并购效率,从而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清华师生参访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

    在新闻学院2016级硕士生陈凯宁看来,此次课程将该模式从校内放大到校外,从中国放大到世界。行前,支队邀请了全球胜任力发展中心主任廖莹、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人民日报社等相关负责人进行专题讲解,并赴巴西驻中国大使馆、国家电网总公司进行座谈,充分发挥教学主体多样性特征。

    行程中,范红教授时刻鼓励同学增强跨文化沟通意识,并着眼于细节,为学生亲身示范如何从细节处做好中国形象代言人。

    “累并充实着,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怕犯错并勇于改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能动系2014级本科生邹逸宁说道。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增进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校团委开展“丝路新探”校级海外实践专项,全球胜任力发展中心联合新闻学院开设《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赴“一带一路”沿线实地探访。“此次全球移动课程,形成了一种新的师生‘从游’文化。同学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讨论,一路思考,形成了对巴西更全面的认知,对世界更深入的思考。开拓全球视野,树立中国立场,培养清华担当,我想这就是课程意义所在。”课程负责人、胡钰教授总结道。

                                                                                                                                                                   

清华新闻网8月1日电

供稿:新闻学院 编辑: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