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司徒塔特教授做客清华论坛

10月25日晚,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西北大学的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James Fraser Stoddart)教授应邀做客“清华论坛”,在主楼接待厅做了题为“我的斯德哥尔摩之路”的精彩报告。

作为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司徒塔特教授从人生和学术两个角度,分享了他五十年的科教历程。 

詹姆斯·司徒塔特教授做客清华论坛。杨艳宾 摄

上世纪50年代,他在苏格兰的一处没有电力供应、也没有任何现代设施的偏远农场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此后前往爱丁堡,经历了惊喜与挑战并存的大学时光。在加拿大女王大学的博士后生涯里,他充分感受到了交流的力量。自1970年开始,他先后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伯明翰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西北大学执教和从事科学研究。一路走来,取得了许多成绩,也时常面临困境,但不论在高峰还是低谷,他始终奉行乐观的人生态度,坚持自己的科学品味。

在学术的道路上,司徒塔特教授很早就与超分子化学结缘,开展了关于冠醚的模板合成研究工作,并将糖化学与冠醚相结合,建立了分子识别的新体系。1989年,他逐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研究方向——机械互锁结构的构筑和研究。他设计合成了一类含有缺电子结构的大环分子,并以此为构筑基元,成功制备了首例基于给受体相互作用的二元索烃。此后,他开创性地提出并合成了轮烷,发现轮烷上的大环分子可以高速地运动,这成为分子机器的一种雏形。在此基础上,司徒塔特教授先后创造了分子梭、分子开关、分子泵等各类人工分子机器,并将分子机器引入到分子电子学、药物递送以及非平衡态自组装等领域,展现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基于分子机器的微型电子芯片可实现1011 bit/cm2的高密度信息存储,有望带来计算机技术的革命。 

论坛现场。杨艳宾 摄

人生与学术交融,司徒塔特教授一步步迈向诺贝尔奖的高峰。在报告的最后,他分享了2016年荣膺诺奖后的许多有趣经历,以及在颁奖现场的故事和花絮。他借用中国俗语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视同仁”“莫论人是非”“三思而后行”“勿吝溢美之词”“穷则变变则通”等表达了“人生十诫”,引发了现场听众们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报告之后,大家踊跃提问,与司徒塔特教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交流。

张希院士向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赠送了清华论坛纪念证书。杨艳宾 摄

报告会由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希院士主持。最后,张希院士代表清华大学向司徒塔特教授赠送了清华论坛纪念证书,在热烈的掌声中,第74期清华论坛圆满落幕。

相关链接: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James Fraser Stoddart),1942年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现为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科学院院士,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以及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司徒塔特教授是有机超分子化学和纳米科学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之一。2016年,因在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方面的开拓性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供稿:化学系  编辑:华山

转自:清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