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学联盟在博鳌亚洲论坛举办东西方高等教育对话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阐述一流大学的特征与责任

清华新闻网4月1日电 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一场以“教育的‘东、西’融合 ”为主题的对话在8位中外大学校长之间展开。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出席,并在论坛上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之下,一流大学应该具备的特质和需要承担的责任。

本场对话首先围绕“一流大学”的定义展开。杨斌认为,一流大学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眼光更加长远,不会轻易地随着社会产业的瞬时变化做出反应,而是对未来有更长远的思考。第二,能够对国家和民族作出最重要的贡献。第三,具有广泛的全球影响力。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校长埃里克·拉巴耶(Eric Labaye)心目中的一流大学,则需要具备卓越的文化、杰出的研发创新和完整的生态链。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教务长温斯顿·索伯义欧(Winston Soboyejo)和韩国延世大学校长金用学(Kim Yong-hak)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培养能够改变世界的杰出人才,积极参与解决区域和全球的问题。 

                                                                 杨斌在论坛上发言

针对东西方在教育上的差异,论坛嘉宾们各抒己见。杨斌以西方学生偏爱间隔年(gap year)和中国学生善于作笔记为例,表示需要深入分析东西方学习行为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不能简单的评判对错。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校长拉克什曼·迪萨纳亚克(Lakshman Dissanayake)和金用学都提到亚洲学生课堂上较为沉默的现象,并介绍了各自学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思考的方法。埃里克·拉巴耶等西方校长回应道,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教授相互挑战、共同成长,这对大学教育至关重要。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大学在秉承传统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杨斌认为,大学课程学习固然是高等教育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同时,校园生活在塑造一个青年公民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应该被低估,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思考。杨斌指出,越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越应该强调对本地的根植,大学应该追问自己培养的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本国的国情。考文垂大学副校长大卫·皮尔斯伯里(David Pilsbury)和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院长彼得·图法诺(Peter Tufano)也表示,大学应该更加关注“人”的教育。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李剑阁则坦言,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本校的学科优势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

随后,论坛嘉宾以可持续发展、在线教育和工程教育为切入点,更加具体的阐释各自学校的教育理念。关于可持续发展,金用学认为,未来大学的任务将会改变,可持续发展会成为首要任务,而教育和研究都将服务于这一任务。埃里克·拉巴耶将大学未来关注的重点放在可持续发展上,他认为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各个学科,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培养中。彼得·图法诺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学院和学科必须协同合作,共同解决人类面对的问题。温斯顿·沃莱·索伯义欧则表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激励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杨斌列举了清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措施和研究。他特别强调,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育者应该言传身教,示范作用比单纯的传递理念更有力量。

拉克什曼·迪萨纳亚克表示,在线教育为渴望学习但是无法进入大学的群体提供了机会,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埃里克·拉巴耶、温斯顿·索伯义欧和大卫·皮尔斯伯里都认为,作为解决问题的学科,工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跨学科合作。杨斌指出,工业界如何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是当前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同时,工科教育也要注重工程伦理方面的教育。 

                                                                     论坛嘉宾与主持人合影

本次大学校长对话是亚洲大学联盟第二次与博鳌亚洲论坛合作,在博鳌年会上搭建交流平台,共同推动亚洲高等教育发展。正如拉克什曼·迪萨纳亚克在答记者问中所说,每一所大学都不能孤立地生存,大学必须国际化并建立更多的合作,像亚洲大学联盟一样,通过分享彼此的经验将最佳的实践引入各自的大学之中。

供稿供图:亚洲大学联盟秘书处

编辑:李华山

审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