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培养 | 清华大学全球制造硕士项目:进入中国和全球制造业的大门

【编者按】:

新百年新起点,清华大学正向着“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目标迈进,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国际化水平阶跃提升,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水平人才,服务国家中长期发展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独立开设的研究生全英文学位项目以及与海外知名高校共同建设的研究生双授联授学位项目,吸引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汇聚清华,共学互融,互助成长。清华大学的学生记者们对项目师生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访谈,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校园中的多元文化融合和思想碰撞的动人故事,我们将定期和大家分享学生记者眼中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篇章。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要地,清华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全球制造项目为我打开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和制造业的大门,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清华大学全球制造项目的2013届毕业生Matthieu Bristiel这样评价。

1.png

全球制造项目学生于清华园合影

清华大学全球制造项目是工业工程系面向国际学生开设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工学硕士项目。项目设立于2009年,采用英文授课,重点关注中国制造业。项目毕业生就业领域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IT)业。

进入制造业的大门


全球制造项目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制造、物流、商业与文化。关于课程,项目主任马靓副教授介绍道:“全球制造项目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化应用型管理人才。学生将掌握定量分析、优化决策和人因设计等工业工程和系统工程知识,了解中国的工业发展情况,并提升国际视野、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等。”

马靓列举了部分制造业相关的主要课程。“中国产业研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和“生产管理”等必修课主要讲授现代制造系统及其数学建模分析。一些课程还包括赴企业实地考察等实践内容。他说:“大多数专业课都包含实践案例分析,会邀请行业专家做讲座并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建议。”

2.png

全球制造项目学生在做实验


来自俄罗斯的在读学生Arina Bogdanova认为项目课程间相互关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关决策的课程主要介绍了各种不同公司、企业日常面对各类问题时如何找到切实可行的最优解决方案。然后我们也会有一些关于物流和供应链的课程,其中也有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以做出正确决策。”在读期间,Arina Bogdanova还学会了写代码,她感慨道:“我从未想过还能学会写代码。”

马靓表示:“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学生不仅掌握运筹学、统计学、人因设计、制造、物流、运营管理等工业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将具备初步的解读制造行业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及其他相关领域的能力。”

自全球制造项目开设以来,已有20多名教师参与了课程的建设和教学。马靓表示,目前该项目的教师均具有丰富的跨文化教学经验,能够为国内外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国际化与中国视野的结合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贸易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国一直坚持创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及结构化,重视人才,向着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其中,国际化人才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人才质量尚未达到跨国企业的用人标准。

全球制造项目旨在培养一批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制造业,可与中国同行友好合作的国际化人才。马靓说,项目自设立以来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设计,以更好地助力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全球制造硕士项目的使命是成为融合工业工程、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世界一流国际硕士培养项目,引领并推动“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并培养一批有意愿、有能力与中国同行携手共进的优秀国际化人才。同时,该项目强调国际化与中国视野的相互融合。

在项目生源方面,据马靓介绍,“48%的学生来自亚洲,37%来自欧洲,6%来自北美洲,5%来自非洲,4%来自南美洲。其中,约一半的学生毕业于亚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有一半的学生来自欧洲和美洲的高校,学生背景相对多元”。

3.png

全球制造项目学生于清华二校门合影


在课堂上,教授们会解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全球视野,加深对该领域的宏观认知。教授们会定期组织讲座,向学生展示如何学以致用。课程经常布置小组作业,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通过合作取长补短,了解多元化的观点。

Arina Bogdanova对此评价说:“假如你因病错过了上课或者遗忘某些课程知识点,你可以通过向小组其他成员学习或者在完成小组作业的过程中进行补习。”

此外,全球制造项目还开设了移动课堂。项目曾组织学生走访了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义乌市以及福建省厦门市等地的企业。

难忘的小组合作经历

Arina Bogdanova坦言,“在俄罗斯就读时学生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小组作业和学术报告讲座。但在清华的全球制造硕士项目中,我们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机会。”

由于疫情影响,有些课程只能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项目同学之间依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小组作业的完成需要同学们投入大量的时间通力合作一起完成。Arina说,每次小组成员线上开会都会讨论好几个小时,期间甚至开过一次长达八小时的在线会议。

小组作业不仅能加深同学间的关系,还能强化学生对制造业现况的认识。Matthieu Bristiel曾经参与一个关于回收利用废弃物主题的小组项目,成员来自泰国、中国和瑞士。大家吃惊于废弃物庞大的数量和种类,以及废弃物搜集者将废品运送到垃圾回收中心所得到的极少报酬。他们小组设计了一个旨在通过增加回收废弃物价值来帮助搜集者增加收入的项目。“我们想通过将废弃物转化为保温材料来增加这些废品搜集者的收入。保温材料就是那种填充进建筑物墙体里以实现室内冬暖夏凉的物质。只需要有限的投入,垃圾就可以转化成为价值更高的保温材料。” Matthieu Bristiel解释道。

回忆起在课堂上一起完成小组项目时的情形,Matthieu Bristiel说:“交谈中我逐渐了解了其他同学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喜好。清华的这个项目让我更深入的学习了如何管理生产、提高质量和效率。”

目前, Matthieu Bristiel任职于上海的一家跨国企业。在项目中培养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帮助他在外资企业中更加高效地工作。他可以用英文书写并用中文进行语言交流。

“全球制造项目并不仅限于培养制造业方向的人才。如果有人像我一样并不是一名工业工程师,他也可以很容易找到其他乐于从事的事业。如果有人计划在毕业后成立自己的公司,我相信这个项目中的同学是组建团队、一起创业的最佳人选。”Arina Bogdanova补充道。

全球制造项目正在推动课程改革,旨在进一步梳理项目课程间的关系。马靓介绍说:“这项改革可以加强项目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并将中国的行业案例更好地融入课程。此次课程调整将围绕中国和清华战略目标,并充分考虑项目学生对于中国文化以及制造业的学习兴趣。


项目概况: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全球制造硕士项目(Global Manufacturing)始于2009年,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并聚焦中国制造业的管理科学人才。生源覆盖欧洲、北美、中亚、东南亚等地区。项目授予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硕士学位。


来源:

【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国际教育传播实践教学探索教改项目组 苏家琦 彭欣怡 陈晨 王子露 朱益孝

编辑:

【研究生院】吕敏知 刘丽霞 孙傅 王雨薇

【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成章


原文链接:国际化培养 | 清华大学全球制造硕士项目:进入中国和全球制造业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