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学者”项目之心得篇

另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英华学者”计划以及报名要求,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一批“英华学者”,一起聆听他们的感受和分享吧!

2017年秋季学期,八名清华大学本科学生,前往英国的牛津大学,揭开为期一年的交换新篇章,享受也承担着属于“英华学者”的荣誉和责任。第一批前往牛津的“英华学者”都是谁?

 WJY_2854.JPG

方之澜
所在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
就读书院:曼斯菲尔德书院
关键词:实践
曾赴俄罗斯萨哈林、西藏、青海、浙江多地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在西藏拍摄的《藏歌行》纪录片获得了“第五届‘青春的纪录——环太平洋大学生微纪录作品大赛暑期实践优秀作品”奖。


 WJY_3232.JPG

冯文欣
所在院系:人文学院中文系
就读书院: 摄政公园书院
关键词:尝试
冯文欣的大学生活总是处于不断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社工。艺术、公益、实践、学习全面发展。她还参与创作了多部微电影,完成的两万余字的原创剧本入选了广电总局“扶持青年优秀剧作计划”。


 WJY_3235.JPG

黄 臻
所在院系:数学系
就读书院:圣彼得书院
关键词:数学
他是数学科学系连续两年平均学分绩点的年级第一,获得过国家奖学金、高通奖学金、学堂奖学金以及好读书奖学金。他也是清华大学学堂计划数学学堂班的一员,曾获得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概率与统计方向许宝騄奖;也曾取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M奖。


 WJY_2904.JPG

劳 越
所在院系:外文系
就读书院:圣彼得书院
关键词:在路上
劳越是外文系英语专业的学生,修经双,入选了“思源”计划十五期,担任过人文学院内联部部长,参与创办了世界文学与文化交流协会。她说: “刚入大学时的我希望规划一个按部就班的未来,像园子里的大多数一样行色匆匆,但现在的我更愿意不设条框地去发现自我,探索世界,做一个懂得欣赏沿途风景、永远‘在路上’的人”。


 WJY_3238.JPG

马皓然
所在院系:计算机系
就读书院:新书院
关键词:学术
马皓然同学在学习之余参与了实验室的云平台API测试自动化项目开发,经过老师指导,他在ICST2017上与老师共同发表了一篇Poster。他还获得过“虹软杯”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银牌。 


WJY_2966.JPG

陶云松
所在院系:新雅书院
就读书院:圣彼得书院
关键词:全面
陶云松是是本次英华学者中唯一一位六字班的学生。他曾获第三十二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银牌,爱好数学、物理、摄影、羽毛球。在大一学习结束后,陶云松从新雅书院分流至电子系。


 WJY_2858.JPG

赵子珺
所在院系:法学院
就读院系:彭布罗克书院
关键词:语言
学习语言是赵子珺的生活乐趣,她在流利运用英语的基础上,掌握了基本的日语、法语、德语。她还十分喜爱足球和肚皮舞,曾作为法学院女足队员,获得马约翰杯亚军(2016)、季军(2017)。


831504229264_.jpg

张嘉麟
所在院系:外文系
就读书院:赫特福德书院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
张嘉麟来自外文系英53——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这是文科院系首个学堂班。他在课外完成了大量的阅读,每周保持着英语学术写作的习惯。他还在课余时间学习日语并拥有N1证书,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中英大学人文对话。


看了学者们的风采,是不是有点心动了?申请和加入项目,会有哪些收获呢?首批英华学者们这样说:


比如,一次难忘的申请经历—

“不要把自己每日的目光局限在能不能拿到offer,或者考到什么样的分数上。能够适时跳出日常生活,审视这一段经历对自己的人生意味着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方之澜  新闻与传播学院) 

“能够入选当然离不开老师和朋友给予的诸多支持,无比荣幸。到牛津访学,可以说是我从2016年7月在这里进行短期研修之后就产生的隐约的梦。这里的景色、氛围、与清华有诸多不同的教学体系、多样的人群与文化,都会让人觉得,用一年时间来体验是值得的。”(冯文欣  人文学院  中文系

更多样化的可能性和乐趣
“课余时间的活动十分丰富,有很多学术交流机会。我参加了法理学讨论组和国际公法讨论组,根据个人兴趣旁听一门研究生课程(比较人权法),并在语言中心学习法语。在此期间,我遇到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同学,感受到了学术共同体的温度。总之,短短两周,一切安好,喜欢这里,相信将会是与reading和laughter相伴的一年。”(赵子珺  法学院

“college family是牛津富有特色的传统,每个family由五六名成员组成,包括两名高年级的parents和三四名新加入的children。”

“我们首先去的是学校的fair,举行地点也是在examination school。有点像我们学校的百团大战,各个社团按类摆开,卖力吆喝“招揽生意”。很容易受到他们的热情感染,不由自主就报名了很多社团,不过考虑到之后的时间分配问题,可以先加入他们的mailing list接受活动信息,感觉合适的话再后续报名成为正式成员。”(张嘉麟  人文学院  外文系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学习

“牛津的文科tutorial大多是一对一授课……Tutorial在导师的房间进行,一走进我导师的阁楼房,淡淡的熏香和满架子的图书便给人以英式典雅的洗礼,导师本人也优雅温柔,善解人意,交谈起来毫无压力。牛津的教学方式更注重输出,写作在先、授课在后,且课程中约有一半时间是学生发表观点。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也使学习有更强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劳越  人文学院  外文系

“在牛津,理科的课程与文科会有所不同,每门课通常来说会都会分为三类课:Lecture,Practical,Class或Tutorial二选一。”

“对于学生来说,在自己对某部分内容有困惑的时候,很容易找到老师解答问题。对学习的内容不理解,每周可以在Tutorial和Class的时候询问老师,具体实践方面的问题可以在Practical上向老师提问,同时在Lecture上也可以随时对课上老师所讲内容进行提问。而从老师的方面来看,每个学生的Tutor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自己负责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得到专为自己定制的学习方案 。”(马皓然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系


通过我们连续两期的介绍,可以看出,“英华学者”是一次绝对不会让你留有遗憾的尝试,它也是你探索更多可能、拓展视野、提升学术能力和培养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契机。未来有多远,世界有多大,走出去才能知道!


新一期“英华学者”项目启动即将开始,牛津大学Hertford College、St Peters'  College、New College、Mansfield College、Pembroke College、Regents Park College等不同书院均面向清华学子开放。

关注“英华学者”的项目及报名介绍,心动不如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