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C 暑期海外经历感悟分享:陈佑洁

陈佑洁,工业工程四字班,2016年暑期在美国加州伯克利研修。

IMG10.jpeg

在美国的这六个星期,时间虽不长,想来却也是自己人生中一个人最长一次完整感受异地文化、体验生活了。在此写一篇感悟,献给对此感兴趣的人们,献给我出国交换的好友们,也献给几年后有可能又将踏上国外游学之路的自己。

每次聊起出国游学,似乎永远都绕不开这样的两个词——孤独感和舒适圈。我倒觉得这两个词并不是很准确,身处他乡,与其说是孤独,不如说是孤单;与其说是不适应外界的环境,不如说是不适应全新的自己。这种感觉,就好像心是满的,只是力道不足。这份在外漂泊的恐惧和焦虑一定会有的,但是总是被人们过分强调。不论是人的心境状态,还是个人能力,都需要有个螺旋型的发展过程,出国只是起到了一个催化剂或放大器的作用,让人未免有些猝不及防。因此,唯需记住的只是一点——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倒退而否定自己的全部。我想我的这次出国,也是正好经历了这样一番高低潮的起起伏伏。

在美国的这六个星期,时间虽不长,想来却也是自己人生中一个人最长一次完整感受异地文化、体验生活了。在此写一篇感悟,献给对此感兴趣的人们,献给我出国交换的好友们,也献给几年后有可能又将踏上国外游学之路的自己。

每次聊起出国游学,似乎永远都绕不开这样的两个词——孤独感和舒适圈。我倒觉得这两个词并不是很准确,身处他乡,与其说是孤独,不如说是孤单;与其说是不适应外界的环境,不如说是不适应全新的自己。这种感觉,就好像心是满的,只是力道不足。这份在外漂泊的恐惧和焦虑一定会有的,但是总是被人们过分强调。不论是人的心境状态,还是个人能力,都需要有个螺旋型的发展过程,出国只是起到了一个催化剂或放大器的作用,让人未免有些猝不及防。因此,唯需记住的只是一点——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倒退而否定自己的全部。我想我的这次出国,也是正好经历了这样一番高低潮的起起伏伏。

IMG11.jpeg

美式教学

另一点要提及的当然是美国的教学。美国的课堂气氛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轻松,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暑期本来就没有什么压力,加之选的也是自己喜欢的课程,另一方面更多地还是要归功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美国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会提random questions,甚至与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毫无关联,但老师依然会乐意解答。活跃的课堂氛围是表象,习惯性的发散思维方式是本质。学术研究当然需要逻辑的思维,但发散的思维才能推动知识的跨界融合,才能催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也正因为如此,在国内在线学习美国课程与前往美国现场听课,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美国的文化与思考方式早已深深融入其课堂的细节点滴之中。

文化点滴

谈及文化问题,或许是人们最感兴趣的。我很庆幸自己住在了国际生公寓,获得了许多接触各国学生的机会,有时,每天的三餐就是一番别样的文化体验。在国外,陌生学生之间随意坐在一起攀谈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接触各国人,每个人的身上似乎都镌刻着深深的各自文化烙印,又似乎大家交融在一起时只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学生。这些学生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生活经历丰富,倒是从小到大按部就班上学过日子的中国学生显得些许拘谨。到了大学,国外许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非常纯粹、非功利,也因此,对他们而言,不断地转换专业甚至是家常便饭,寻找自己最充满激情的领域才尤为关键。

固然,美国的文化有许多可取之处,我也有许多认同之处,但我们不能迷失于其中,抛弃自己的根。在我心中,身处他人的文化环境,应该寻求这样一个平衡点,既不蜷缩在自己的文化圈子中,也不要沉迷于对方的文化氛围里。可惜什么样的理论推至现实都需要成倍的勇气、尝试与坚持,需要在最细微最具体的生活琐碎中不断磨练与提升。Every day, it gets a little easier, but you gotta do it every day. That's the hard part, but it does get easier.

撰文:陈佑洁

鸣谢:ASIC 清华大学学生对外交流协会